首页 >  用药指南 >  败血病和坏血病有什么不同,坏血症和败血症有什么异同点

败血病和坏血病有什么不同,坏血症和败血症有什么异同点

来源:金话筒医药 时间:2023-03-27 20:40:58 手机版

1,坏血症和败血症有什么异同点

败血症是细菌入血产生毒素引起全身症状的病理变化!别混淆坏血病是缺乏VC引起的!如果谁得了坏血病多吃水果就行,不是一个概念啊一个是坏一个是败名字不一样坏血症是坏死,败血症是功能衰竭的意思都带血败血症(septicemia) 是指细菌进入血液循环,并在其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引起的全身性严重感染。临床表现为发热、严重毒血症状、皮疹瘀点、肝脾肿大和白细胞数增高等。 临床表现随致病菌的种类、数量、毒力以及患儿年龄和抵抗力的强弱不同而异。轻者仅有一般感染症状,重者可发生感染性休克、dic、多器官功能衰竭等。 坏血症是由致病菌侵入血液循环引起的。细菌侵入血液循环的途径一般有两条,一是通过皮肤或粘膜上的 坏血症 创口;二是通过疖子、脓肿、扁桃体炎、中耳炎等化脓性病灶。患有营养不良、贫血、糖尿病及肝硬变的病人因抵抗力减退,更容易得败血症。致病菌进入血液以后,迅速生长繁殖,并产生大量毒素,引起许多中毒症状。 坏血症-----人体缺乏维生素c引起的,表现是毛细血管脆性增加,牙龈肿胀、出血、萎缩,常有鼻出血、月经过多单禒厕溉丿防搽狮敞饯以及便血;还可导致骨钙化不正常及伤口愈合缓慢等。这些都是由于缺乏维生素c使体内的胶原蛋白不能正常形成有关。

2,败血病与坏血病的区别

败血症—细菌跑到血液循环所造成的疾症。当个体抵抗力弱或重病缠身时,细菌可以从体内或体外侵犯人体,进到血液循环内增生繁殖,这时称为菌血症,当这些细菌在繁衍过程中,产生毒素,循环到各内脏、组织或器官,造成各种损伤时,便称败血症,最严重的可造成血压下降,全身血循环不足而休克,即为败血性休克,治疗不及,往往会很快致命。败血症的病人发烧、发冷、颤抖、意识改变、抽筋、到处出血、各器官表现衰竭,属严重急诊表现,除使用体液水分、电解质外,抗生素的正确使用不可或缺,支持性疗法亦不可少。败血症非血癌,但表现的白血球检验数据会升高(即白血球过多),治疗好后,白血球会恢复正常。但不要忘记白血病患抵抗力很弱,常常会并发败血症。坏血症—维生素C缺乏的疾病维生素C多量存在於水果及新鲜蔬菜中,大自然的蔬果存量丰富,正常或一般状态下的饮食,应该不致缺乏才是;乡下、难民区、安养中心、被虐老人或穷困百姓生下的孩童,才有匮乏之虞。而牧羊北海、或漂流海上、或有异食症者,亦可能缺乏维生素C。缺乏维生素C表现的疾病就叫坏血症,它是后天营养不良得来的,出现贫血及出血的现象。牙龈、皮下组织及肌肉会出现严重的出血。尤其在“跨下”,即大腿内侧及二侧臀部出现很多大大的瘀点,仔细看这些出血点在毛囊周围最多,使得毛囊卷曲像“螺旋拔拴塞”的样子。若发生在婴儿身上,还会骨膜下出血。坏血症出血的原因是因为小血管的内皮组织及血管周围的结缔体系、结构不良,支柱胶原及细胞内的水泥均有缺损之故。若给予适当量的维生素C即可迅速治好这种出血疾病。现代人营养均衡,已很少有这种疾病出现,它不是癌症。简单说 败血病即血中毒不是一种单独存在的疾病。它是你血液中的细菌感染扩散所引起的疾病。“中毒”或是由造成感染的细菌所引起,或是由细菌产生的一些名叫毒素的有毒物质所引起。 坏血病(scurvey) 坏血病。股骨和胫骨骨质普遍稀疏呈毛玻璃样,干骺端先期钙化带增厚、增白,股骨下端处分离、移位。骨骺呈指环状,软组织肿胀为出血所致。 [病因病理] 坏血病是因维生素c缺乏所致的营养性疾患,最易见于8个月-2岁的人工喂养幼儿,成人罕见。 由于维生素c在体内起着细胞内氧化和还原过程中的触媒作用;维生素c缺乏时,毛细血管的内皮细胞间质缺乏粘合质,故毛细血管的脆性和通透性明显增加,可引起广泛出血,常发生于四肢肌肉、关节囊、骨膜下和齿龈等处。 骨骼的主要改变是由于细胞活动力障碍,不能形成软骨基质和成骨基质或骨样组织;而一些非细胞性的活动如骨骺板钙质的沉着、骨皮质和松质的内吸收并无影响,因此,已钙化的骨骺板厚度异常增加,骨皮质和松质侧普遍性疏松萎缩。 [临床表现] 四肢肌肉尤其在关节附近常有出血现象,牙龈出血亦不少。患肢少动,触之即痛,呈假性麻痹状态。症状通常首先出现在生长最迅速和最活动的软骨内骨形成的部位,如膝、肩、踝、腕关节和肋骨端。髋关节和肘关节极少累及。 [影像学表现] 1.腕、踝、肱骨及股骨远端为易显示坏血病的部位。在干骺端,软骨细胞增生减少,先期钙化带处钙盐继续沉着,而在骨干侧的吸收又减少或停止,因此钙盐堆集。在x线片上呈一增宽、致密的钙化带,常不规则。由于骨质不良,实际上不是坚固而是脆弱。 2.在骨干侧,由于已钙化的软骨不能正常成骨.而为纤维组织代替,呈一透亮的明显骨小梁缺损带,称为坏血病带。它连同增宽而脆弱的先期钙化带成为最脆弱的区域,当病变明显时,常易引起先期钙化带的碎裂折断,以及坏血病带软骨的骨折,并可伴骨骺分离。 3.干骺端周缘处,先期钙化带骨干侧松质骨和皮质骨的缺损区称为角征,反映该处骨小梁及皮质萎缩、消失,为坏血病的特有征象,常见于胫骨近端。 4.当增厚的先期钙化带横向延伸、突出干骺端边缘时所形成的骨刺称为侧刺,亦为坏血病的特征。 5.普遍的骨质稀疏可非常明显,骨密度明显减低,骨小梁稀少不清,但如能见到,则比佝偻病边缘清晰。骨皮质变薄,如同铅笔所勾轮廓。 6.骨膜下出血可使骨膜与皮质分离,常见于干骺区,开始为周围软组织肿胀,其后则出现钙化。 7.恢复期时,骨骼密度及骨小梁渐恢复正常,增厚的先期钙化带和坏血病带也渐变细,以至恢复正常结构。 [鉴别诊断] 坏血病需与佝楼病鉴别。后者的特点是常侵犯全身骨胳,而本症可以仅累及一个骨的干骺端。佝楼病好发于尺桡骨远端。而本症却好发于膝关节诸骨。骨膜的改变在佝偻病是起源干骨干的中三分之一段,常呈薄片状,而本症却均发生在干骺端,并呈三角形掀起,常伴骨骺分离和移位。发病年龄,佝偻病大多在6个月以内发病,而本症均在6个月以后才发生。

最近更新

  • 如何治疗咽炎最有效如何治疗咽炎最有效

    治疗咽炎一般没有最有效的方法,可以通过生活方式调整、治疗方法、其他方法、含漱疗法、药物疗法等方式进行改善,应该到医院完善相关检查,然后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治疗措施。1.生活习惯调整:慢...

    用药指南 日期:2025-04-03

  • 小孩流鼻血什么原因造成的小孩流鼻血什么原因造成的

    小孩流鼻血是常见的现象,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干燥的空气、鼻腔感染、鼻腔外伤、过敏反应和血液疾病等。建议及时就医,根据不同的情况遵医嘱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具体如下:1.干燥的空气:空气干...

    用药指南 日期:2025-04-03

  • 脖子下咽喉下有厚厚的肉脖子下咽喉下有厚厚的肉

    脖子下咽喉下有厚厚的肉,可能是由于肥胖、饮食习惯不良、咽喉炎症、咽喉息肉、甲状腺肿大引起的。如果出现不适症状,建议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针对性的改善或治疗措施。具体分析如下:1、肥胖...

    用药指南 日期:2025-04-03

  • 按摩怎么去除咽喉火气按摩怎么去除咽喉火气

    咽喉火气通常是因为不良生活习惯、饮食习惯、精神刺激等导致咽喉部发生炎症,引起咽喉部疼痛、干燥等症状,可以通过按摩天突穴、孔最穴、列缺穴、太冲穴、内庭穴等部位改善,但一般不能彻底去除。具体如...

    用药指南 日期:2025-04-03

  • 治疗眩晕症的特效药治疗眩晕症的特效药

    头晕目眩恶心呕吐可能是油急性肠胃炎、低血糖、高血压、贫血、美尼埃病等原因导致的。如有不适症状,建议及时就医,在医生的建议下进行治疗。1、急性肠胃炎:肠胃炎通常由病毒或细菌感染引起,会导致恶...

    用药指南 日期:2025-04-03

  • 鼻子外面红肿一碰就疼是什么原因鼻子外面红肿一碰就疼是什么原因

    鼻子外面红肿一碰就疼,可能与外伤、鼻疖肿、毛囊炎、脂溢性皮炎、过敏性鼻炎等因素有关。可对因进行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建议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给予相应的治疗措施。具体如下:1、外伤:当鼻子受...

    用药指南 日期:2025-04-03

  • 鼻子流清水快速治愈法鼻子流清水快速治愈法

    鼻子流清水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可通过避免接触过敏原和刺激物、做好鼻腔清洁、加强保暖、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方法快速治愈,具体方法还需在医生指导下根据不同原因进行。1、避免过敏原和刺激物:冷空气...

    用药指南 日期:2025-04-03

  • 鼻子里面干燥,有血,结痂,怎么办鼻子里面干燥,有血,结痂,怎么办

    针对鼻子里面干燥、有血、结痂的问题,治疗方法包括保持室内湿度、鼻腔冲洗、局部用药、口服药物治疗、调整生活习惯等方面。具体分析如下:1、保持室内湿度:使用加湿器增加室内湿度,特别是在干燥的季...

    用药指南 日期:2025-04-03

  • 嘴巴张开看见咽喉壁红点是怎么回事,怎么办嘴巴张开看见咽喉壁红点是怎么回事,怎么办

    嘴巴张开看见咽喉壁红点,可能是饮食不当、过敏、急性扁桃体炎、急性咽炎、疱疹性咽峡炎等原因引起。建议患者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在医生指导下给予相应的治疗措施。具体分析如下:1、饮食不当:日常如...

    用药指南 日期:2025-04-03

  • 疫情过后嗓子不舒服是什么原因疫情过后嗓子不舒服是什么原因

    疫情过后嗓子不舒服,可能是咽喉异物、饮水较少、病毒性感冒、咽炎、支气管炎等导致。建议及时就医,可在医生指导下给予针对性的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具体如下:1、咽喉异物:喉咙出现异物,如食物残渣...

    用药指南 日期:2025-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