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克次体病为立克次体目中某些致病微生物所引起的多种急性感染的统称,呈世界性或地方性流行。传播媒介主要为节肢动物,如蜱、虱、蚤、螨等,也可因家畜(如猫、犬等)抓咬而染病。人则是流行性斑疹伤寒和战壕热的唯一或主要传染源。病原体经皮肤侵入人体致病。
【临床表现与诊断要点】
1.临床表现可见发热、头痛和皮疹三联征,多发于春季和夏季,常有蜱咬、近期野营或职业性暴露病史等。人类主要立克次体病如下:
(1)流行性斑疹伤寒又称虱传斑疹伤寒或典型斑疹伤寒,是普氏立克次体通过虱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其临床特点为持续高热、头痛、瘀点样皮疹或斑丘疹,可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自然病程为2~3周。患流行性斑疹伤寒后数月至数年后,可能出现复发,称为复发型斑疹伤寒(Brill-Zinsser病)。
(2)地方性斑疹伤寒也称鼠型斑疹伤寒,为鼠蚤媒介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临床特征与流行性斑疹伤寒相似,但病情较轻,病程较短,皮疹很少出血。
(3)恙虫病又称丛林斑疹伤寒,是由恙虫立克次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属自然疫源性疾病之一。啮齿类动物为其主要传染源,恙、螨幼虫为传播媒介。临床特征为高热、毒血症、皮疹、焦痂和淋巴结肿大等。
(4)Q热由贝纳柯克斯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为自然疫源性疾病之一。临床特征为急性发热、头痛、肌痛、无皮疹,常伴有间质性肺炎、肝功能损害等,外斐反应阴性;部分病例呈慢性临床经过。急、慢性Q热分别由含不同质粒的贝纳柯克斯体急、慢性株所致。
(5)猫抓病由汉赛巴通体经猫抓、咬伤人体后引起的传染病。临床表现多变,但以局部皮损及引起淋巴结肿大为主要特征,病程具自限性。
(6)战壕热又名五日热,由五日热巴通体经虱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人为唯一传染源。春冬季节发病多见。临床特征为周期性发热,严重肌肉疼痛,胫骨痛,眼球痛,复发倾向及持久的立克次体血症。偶见心内膜炎、多发性血管瘤、内脏紫癜等;早期偶见短暂性红色斑丘疹。无症状立克次体血症可持续数月,甚至1~2年或更长。以患者血液喂虱,在虱肠道中可找到立克次体(外斐反应阴性)。应与伤寒、流行性斑疹伤寒、回归热等鉴别。
2.实验室检查
(1)用于立克次体诊断主要常用外斐反应,宜取双份或三份血清标本(初入院、入院后第2周和恢复期)滴定效价在1∶600以上者为阳性,有4倍以上增长者更具诊断意义。
(2)病原体的分离可采用鸡胚培养,组织培养或豚鼠、大鼠、小鼠等动物接种。除战壕热的病原体和其他巴通体属外,其他人类立克次体病原体的初代分离均采用豚鼠(和)小鼠接种。分离出病原体即可明确诊断。
(3)早期有效的治疗可使抗体延迟1周左右,因而须在发病后4~6周重复血清学检查1次。
【防治措施与用药】
立克次体为细胞内寄生微生物,抗菌药物应用必须坚持完成7d全疗程。多西环素[保甲](强力霉素)、四环素[保甲]、氯霉素[保甲]等及氟喹诺酮类对各种立克次体均有相当疗效。多西环素的疗效较优,可使发热及其他症状及早消退,病程明显缩短,病死率大幅度下降。由于目前应用的抗菌药物仅能抑制立克次体的繁殖,而不能将其全部杀灭,因而某些立克次体病用药后的复发可见增多,故应坚持用药7d。对于确诊的危重病人,在疗程中可采用短期约3d大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简称激素)联合抗生素治疗,以及必要的对症支持治疗。
常见立克次体的病原治疗参考如下:
1.流行性斑疹伤寒宜选多西环素[保甲]0.1g,每日口服2次;尚有0.2g1次顿服而获良效的报道,且退热较四环素组为快。可选四环素[保甲]、氯霉素[保甲]1.5~2.0g/d,分3~4次口服,热退尽后1~2d即可停药,疗程3~6d;国外也有主张用药10d,而国内仍主张坚持用药7d即可。一般应用上述抗菌药物后12~24h病情即有明显好转,毒血症状(包括头痛)迅速改善或消失,体温于2~4d内降至正常,以4d为最常见,皮疹于体温正常后数日消退。
2.地方性斑疹伤寒选用抗菌药物同流行性斑疹伤寒。
3.恙虫病宜选多西环素[保甲],可选四环素[保甲]、氯霉素[保甲],用法用量参见流行性斑疹伤寒。亦可选用环丙沙星0.2g,每日口服2次,疗程7d,国内用药后复发少见。
4.Q热宜选多西环素[保甲],可选四环素[保甲]、氯霉素[保甲],用法用量参见流行性斑疹伤寒,但疗程可延长至10d。慢性患者可加用利福平[保乙]0.15g,每日2~3次。
5.战壕热治疗宜用四环素[保甲]、多西环素[保甲]或氯霉素[保甲],用法用量参见流行性斑疹伤寒,疗程7~10d,预后一般良好。复发性上述立克次体病的治疗,同原发或初发病。
本文摘自化工化学出版社出版,戴德银、黄茂涛、张德云主编的《常见病用药及诊断》。
优质文章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