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药品资讯 > 资讯详情

川芎长什么样,川贝长什么样

发布时间:2023-04-21 11:54 相关企业:金话筒医药

1,川贝长什么样

圆圆的,小小的一粒,跟薏米差不多太小跟形状。很大的药味,超级难吃。上次弄了个川贝炖雪梨,吃到想吐(本来我是不怎么挑食的)本品为常用中药。商品为百合科贝母属多种植物的鳞茎。[历史]贝母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入中品。陶弘景曰:\"形如聚贝子,故名贝母\"。苏恭曰:\"其叶似大蒜,四月蒜熟时采之良,出润州、荆州、襄州者最佳\"。《本草纲目拾遗》将川贝与浙贝名确分开,谓川贝味甘而补,虚寒咳嗽以川贝为宜。松贝 青贝 芦贝 松贝怀中包月青贝笑口常开芦贝顶头尖尖别名: 松贝母、乌花贝母。多年生草本,高15~25cm。鳞茎球形或圆锥形。茎直立,无毛,绿色或暗紫色。 叶除最下部为对生外,均为互生或近于对生,无柄;叶片线形或线状披针形,长3.6~6.5cm,宽3~7mm,先端急尖。花单生于茎顶;深紫色,略有黄褐色小方格,有叶状苞片1,花被片6,长2.5~2.7cm,外轮3片近长圆形,宽6~9mm,内轮3片倒卵状长圆形,宽10~13mm,蜜腺窝不很明显;雄蕊6,花药近基着,花丝有时密被小乳突;柱头3裂,裂片外展,长0.5~1(~1.5)mm。蒴果长圆形,具6棱,棱上有宽约1mm的窄翅。花期6月,果期8月。生于海拔3200~4500m的草地上。分布于四川、青海。四川若尔盖、小金县、南川等县有少量栽培。2. 川贝母 别名: 卷叶贝母多年生草本,植物形态变化较大。鳞茎卵圆形。叶通常对生, 少数在中部兼有互生或轮生,先端不卷曲或稍卷曲。花单生茎顶,紫红色,有浅绿色的小方格斑纹,方格斑纹的多少,也有很大变化,有的花的色泽可以从紫色逐渐过渡到淡黄绿色,具紫色斑纹;叶状苞片3,先端稍卷曲;花被片6,长3~4cm,外轮3片宽1~1.4cm,内轮3片宽可达1.8cm, 蜜腺窝在背面明显凸出;柱头裂片长3~5mm。蒴果棱上具宽1~1.5mm的窄翅。花期5~7月,果期8~10月。生于林中、灌丛下、草地、河滩、山谷等湿地或岩缝中。分布于云南、四川和西藏等省区。3. 甘肃贝母 别名: 岷多年生草本,高20~30(~45)cm。鳞茎圆锥形。茎最下部的2片叶通常对生,向上渐为互生;叶线形,长3.5~7.5cm,宽3~4mm

2,中药重楼长什么样子啊

来源 为百合科植物云南重楼Paris yunnanensis Franch. 的根茎。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叶6~10片轮生,叶柄长5~20mm,叶片厚纸质,披针形、卵状长圆形至倒卵形,长5~11cm ,宽2~4.5cm。花梗从茎顶抽出,顶生一花;花两性,萼片披针形或长卵形,绿色,长3.5~6cm;花被片线形而略带披针形,黄色,长为萼片的1/2左右至近等长中部以上宽2~6mm;雄蕊8~10,花药长1~1.5cm,花丝比药短,药隔突出部分1~2mm。花期6~7月,果期9~10月。   生于山地林下或路旁草丛的阴湿处。主产云南、贵州、四川。   采制 全年均可采挖,但以秋季采为好,晒干或切片晒干。   性状 根茎类圆柱形,多较平直,少数弯曲。直径1~6cm,长4.5~12cm。表面黄棕色,少数灰褐色,较平滑;环节较稀疏,突起不明显;茎痕半圆形或扁圆形,不规则排列,表面较平或稍突起。质坚硬,不易折断,断成粉质或角质化。气微,味苦。 * * * * 至于图片 百度里有很多的 * * * 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 希望可以解决您的疑惑名称:重楼 类别: 拼音:CHONG LOU 拉丁:Rhizoma Paridis 别名:蚤休、白甘遂、草河车、金线重楼 药用部位:根茎 药材性状:本品呈结节状扁圆柱形,略弯曲,长5~12cm,直径1.0~4.5cm。表面黄棕色或灰棕色,外皮脱落处呈白色;密具层状凸起的粗环纹,一面结节明显,结节上具椭圆形凹陷茎痕,另一面有疏生的须根或疣状须根痕。顶端具鳞叶及茎的残基。质坚实,断面平坦,白色至浅棕色,粉性或角质。无臭,味微苦、麻。 栽培要点:喜凉爽气候及阴湿环境。以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湿润且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或腐殖质壤土为好。粘重及低洼易积水之地,不宜种植。用种子和根茎繁殖。种子繁殖采用育苗移栽法;根茎繁殖在收获时进行。 产地:四川、云南、贵州、福建 采收加工:全年均可采挖,但以秋季采挖为好。挖出根茎,除去根茎、泥土及须根,粗大者切成2~4块,晒干或烘干。 地道沿革: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名医别录》云:“生山阳川谷及冤句。”《新修本草》云:“今谓重楼者是也,一名重台,南人名草甘遂,苗似王孙、鬼臼等,有二三层,根如肥大菖蒲,细肌脆白。”《本草图经》云:“今河中、河阳、华、风、文州及江淮间也有之。”《本草品汇精要》云:“道地滁州。”《植物名实图考》云:“江西、湖南山中多有,人家亦种之。” 性味归经:微寒;苦;归肝经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凉肝定惊。用于疔疮痈肿,咽喉肿痛毒蛇咬伤,跌扑伤痛,惊风抽搐。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5~10g;研末,每次1~3g。外用:适量,磨汁涂;或研末调敷;或鲜品捣敷。 禁忌:虚寒证、阴性疮疡及孕妇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