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药知识 >  导致心悸的原因有哪些?

导致心悸的原因有哪些?

来源:金话筒医药 时间:2024-02-07 12:39:50 手机版

心悸指患者自觉心中悸动,甚至不能自主的一类症状。发生时,患者自觉心跳快而强,并伴有心前区不适感。属祖国医学“惊悸”和“怔仲”的范畴。

心悸的发生常与平素体质虚弱、情志所伤、劳倦、汗出受邪等有关。乎素体质不强,心气怯弱,或久病心血不足,或忧思过度,劳伤心脾,使心神不能自主,发为心悸;或肾阴亏虚,水火不济,虚火妄动,上扰心神而致病;或脾肾阳虚,不能蒸化水液,停聚为饮,上犯于心,心阳被遏,心脉痹阻,而发该病。

引起心悸的原因很多,大体可见于以下几类疾病:

1、心血管疾病常见于各种类型的心脏病,如心肌炎、心肌病、心包炎、心律失常及高血压等。

2、非心血管疾病常见于贫血、低血糖、大量失血、高热、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疾病以及胸腔积液、气胸、肺部炎症、肺不张、腹水、肠梗阻、肠胀气等;还可见于应用肾上腺素、用药异丙肾上腺素、氨茶碱、阿托品等药物后出现的心悸。

3、神经因素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最为常见,神经衰弱、更年期综合征、惊恐或过度兴奋、剧烈运动后均可出现心悸。

最近更新

  • 心阳气虚吃什么中成药心阳气虚吃什么中成药

    心阳气虚通常可以吃具有益气助阳功效的中成药,如参附强心丸、心宝丸、芪苈强心胶囊等,建议遵医嘱规范用药。具体如下:1、参附强心丸:主要由人参、附子、猪苓等中药组成,既可益气助阳,又可强心利水...

    中药知识 日期:2025-03-31

  • 山茶油的功效与作用山茶油的功效与作用

    山茶油是一种从山茶花种子中提取的植物油,具有多种功效和作用。首先,山茶油富含抗氧化剂,如维生素E和多酚类物质,能够抵抗自由基的产生,减缓细胞老化过程,保护皮肤免受环境污染和紫外线辐射的损害...

    中药知识 日期:2025-03-31

  • 水火不济是怎么回事,怎么办水火不济是怎么回事,怎么办

    水火不济是一种中医术语,其通常表明患者心肾不交、身体内部阴阳失衡,需要及时调理。在中医中,人体五脏与自然界的五行相对应,其中心属火,肾属水,水火不济就表明患者心肾不交,可能与久病、房事过多...

    中药知识 日期:2025-03-31

  • 可乐煲排骨吃会上火吗可乐煲排骨吃会上火吗

    可乐煲排骨吃了之后可能会上火,也可能不会上火,具体是需要根据食用的量以及个人体质来做判断。在日常生活中,个人体质比较虚弱,并且长期大量食用可乐煲排骨可能会上火,可乐属于是碳酸饮料,里面含有...

    中药知识 日期:2025-03-31

  • 胡萝卜的功效与作用胡萝卜的功效与作用

    胡萝卜是一种常见的蔬菜,它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多种功效。以下是胡萝卜的主要功效与作用:1.保护视力:胡萝卜含有丰富的β-胡萝卜素,这是一种强效的抗氧化剂,可以保护眼睛免受自由基的损伤,减少...

    中药知识 日期:2025-03-31

  • 红薯发芽了还能吃吗红薯发芽了还能吃吗

    若发芽的红薯没有异味,去掉发芽部分是可以食用的,如若发芽的红薯出现变色异味,不建议食用,会出现中毒的情况,如果食用发芽红薯后出现身体不适,及时就医,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一、能发芽的红薯...

    中药知识 日期:2025-03-31

  • 田七可以和通菜一起吃吗田七可以和通菜一起吃吗

    田七通常可以和通菜一起吃,两者之间一般不存在配伍禁忌,但建议食用前先咨询医师,以免发生不良反应。田七通常指中药三七,以植物干燥根入药,性温,味甘、微苦,既可化瘀止血,又可活血定痛,常用于治...

    中药知识 日期:2025-03-31

  • 解热妙招:小柴胡对37-38度热有效吗?解热妙招:小柴胡对37-38度热有效吗?

    记得有一次,一位妈妈带着她的小宝宝来到诊室,宝宝因为37.5度的轻微发热而显得有些烦躁。妈妈显然很担心,因为这是宝宝第一次发烧。在仔细检查并排除了其他严重病症后,我建议她尝试使用小柴胡汤剂...

    中药知识 日期:2025-03-31

  • 谷氨酸钠对人体的危害谷氨酸钠对人体的危害

    谷氨酸钠作为常见的食品添加剂,过量使用可能会诱发头痛与神经系统不适、增加肥胖风险、影响肾功能、诱发过敏反应、加重高血压等危害。1.诱发头痛与神经系统不适:部分人对谷氨酸钠较为敏感,过量摄入...

    中药知识 日期:2025-03-31

  • 女性长期吃葡萄籽好吗女性长期吃葡萄籽好吗

    女性长期适量吃葡萄籽是有好处的。葡萄籽作为一种天然的植物营养成分,富含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物质,对女性的健康和美容具有积极作用。葡萄籽中含有丰富的抗氧化剂,如原花青素、花青素和多酚等,这些成分...

    中药知识 日期:2025-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