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蕈又称毒蘑菇、毒菰、毒菌蘑菇、毒莪子等。毒蕈是一类大型真菌,所含有毒成分可分为:①肝脏毒素(毒肽、毒伞肽);②神经毒素(毒蝇碱、异唑类衍生物、蟾蜍素和光盖伞素4种);③胃肠毒素(蘑菇酸、胍啶);④溶血毒素。
【临床表现与诊断要点】
毒蕈中毒临床表现可分以下4型。
(1)胃肠类型多为误食(尤其是未熟透的)红蘑菇、乳菇属、粉褶蕈属、黑伞菌属、白伞菌属(白蘑属)和牛肝蕈属中的一些毒蕈所致,国内报道以红菇属最多。中毒潜伏期0.5~6h,初起为恶心、呕吐、上腹不适、流涎,继之出现以脐区或上腹部为中心的阵发性腹痛,部分病人呈绞痛。剧烈腹泻、呈水样便,便中有红细胞、黏液,无里急后重。每日可腹泻十余次,可伴有水、电解质失衡和周围循环衰竭。重症在出现胃肠道症状后,迅速休克、昏迷、抽搐、全身性出血、呼吸衰竭、短期内心搏骤停而死亡。文献报道病死率50%~95%。
(2)中毒性肝炎型占毒蕈中毒致死的95%以上,由毒伞蕈、秋孢伞蕈、丝盖伞蕈、环栖菇属中的一些毒蕈引起,临床过程可分为6期。
①潜伏期:误食后6~72h发病,多在24h内发病。常无症状,可照常活动,多不被注意。
②胃肠炎期:突发上腹部和腹部剧痛;随即出现前述胃肠炎型相同的表现,伴有头痛、头昏、倦怠无力。症状持续1~2d后缓解。重症在出现胃肠炎症状后迅速恶化、休克、呼吸衰竭、心搏骤停而死亡。
③假愈期:胃肠炎症状自行缓解后,能起床活动,少量进食,呈“病愈感觉”。此期进入脏器的毒素与靶细胞结合,逐渐损害器官实质,导致进行性功能障碍。
④内脏损害期:中毒后1~5d(平均2~3d)出现以肝、脑、肾、心为主的内脏损害,以肝损害最重,表现为肝肿大、黄疸、肝功能改变、转氨酶升高,可导致急性或亚急性肝坏死、肝缩小、黄疸加重、烦躁、意识模糊,甚至肝昏迷。可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肾可同时受累,出现少尿、无尿、血尿、蛋白尿和肾功能衰竭。
⑤精神症状期:多在内脏损害后出现,如烦躁不安、谵妄、淡漠嗜睡、抽动、反复惊厥,可发生昏迷,死于呼吸衰竭。部分人出现精神失常、哭笑、数日后逐渐安定。
⑥恢复期:经2~3周后肝功能好转,症状缓解,4~6周多能痊愈,无后遗症。
(3)神经、精神型误食含有毒蝇碱(成人致死量为0.15g)、豹斑毒伞、毒蝇蕈、丝盖伞属、杯伞属中的一些毒蕈可引起神经型中毒。潜伏期10~30min,除有前述胃肠炎症状外,与乙酰胆碱效应相似:瞳孔缩小、流涎、流泪、出汗、脉缓;重症血压下降,呼吸不稳、谵语、抽搐、昏迷、精神错乱、幻视、幻觉。柠檬黄伞、花褶伞、橘黄裸伞和牛肝蕈属中的一些毒蕈可致精神型中毒,表现为幻觉、狂笑、手舞足蹈、行动不稳、共济失调,形如醉汉。如小美牛肝蕈可引起“小人国幻觉”。少数可出现精神分裂症状,病程可长达1~3个月,极易误诊为精神分裂症。一般愈后良好。
(4)溶血型由误食鹿花蕈、褐鹿花蕈及赭鹿花蕈所致。潜伏期1~2d。初起腹胀痛,伴剧烈呕吐、腹泻、头痛、倦怠,随后出现肝脾大、肝区疼痛、黄疸、血红蛋白尿等。重症有心律不齐、谵语、昏迷、抽搐;尚可有肾小管变性、坏死,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预后不良。
【防治措施与用药】
1.学会识别毒蕈,不误食;野蕈应充分烹饪熟透后才食用。
2.一旦误食毒蕈中毒,立即催吐(忌用阿扑吗啡);用1∶2000高锰酸钾液,3%~5%鞣酸溶液或0.5%活性炭混悬液等反复洗胃。导泻可用50%硫酸镁40~50ml(适用于腹泻次数不多的病人)内服,但禁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抑制患者。可用温生理盐水或肥皂水高位结肠灌洗,每次200~300ml,连续2~3次。
3.呕吐剧烈者,应大量输液,在保证水、电解质平衡的前提下,可给予利尿药,使毒素从尿中大量排出。
4.解毒药。
①阿托品适用于毒蝇伞、豹斑毒伞中毒,皮下注射0.5~1mg,每0.5~6h重复1次,直至瞳孔散大、心率增加、症状缓解。
②巯基络合剂,适用于白毒伞、毒伞、鳞柄白毒伞等肝脏损害型毒蕈中毒,早期使用有一定效果。5%二巯丙磺钠成人用5ml,肌内注射,儿童酌情减量,或用葡萄糖注射液20ml稀释后静脉注射,每天2次,后逐渐减量,连用5~7d。
③青霉素(皮试阴性)与细胞色素C联合应用,抑制α-毒伞肽与蛋白结合,降低α-毒伞肽的致死性。
5.对症处理。出现急性中毒性肝病、心肌炎、溶血性贫血、休克、肾功能衰竭、脑水肿时,应及早应用氢化可的松或地塞米松(甲泼尼龙)控制症状,甘露醇降颅内压,防治感染和应激性溃疡等。应用维生素K1,防治DIC发生。使用肝细胞生长素,促进受损肝细胞修复。
本文摘自化工化学出版社出版,戴德银、黄茂涛、张德云主编的《常见病用药及诊断》。
优质文章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