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用药指南 > 资讯详情

新冠阳性居家,一定要做好哪几件事?如何知道自己是否感染了新冠病毒呢?

发布时间:2023-07-14 17:29 相关企业:金话筒医药

目前,全国各地都在迅速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优化措施,逐步有序自由化,这是大势所趋。在这样的大形势下,病毒的高传播特性不会改变。因此,在自由化的早期阶段,做好自我保护,尽量降低感染风险确实非常重要。

虽然更加注重个人保护,可以降低感染风险,但从概率和风险来看,“绝对安全”并不存在,即使双重小心,也可能出现随机感染,从社区核酸,穿防护服人员感染这个例子可以理解。告诉你这样的事实,当然不是让你放弃保护,而是强调除了保护,你还应该为可能的感染风险做好准备。如果出现新冠肺炎感染,该怎么办?居家过程中有哪些注意事项?今天的科普文章将介绍新冠肺炎感染后应该做的六件事。#感染新冠肺炎怎么办?专家支招#

发现感染时,应保持在家

目前,各种流行的奥密克戎变体都具有很强的传播性。因此,一旦感染新冠肺炎,及时在家是非常必要的。这样做不仅可以让自己好好休息,有助于促进身体的恢复,还可以避免社交过程中的进一步传播。转阴后在家隔离,转阴后外出,或者有医疗需求时外出,是新冠肺炎感染者更好的选择。

如何知道自己是否感染了新冠肺炎,当全部核酸被取消时?首先要评估风险。如果属于高风险人群职业,或者有高风险人群接触史的人,一旦出现高烧、喉咙痛、头痛、味觉嗅觉丧失、全身疼痛、疲劳、肌肉疼痛等典型症状,就要考虑新冠肺炎感染的可能性。

密切监测个人症状,合理用药改善不适症状

对于确认新冠肺炎感染的朋友,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密切监测自己的相关症状。对于发热咳嗽、喉咙痛、腹泻等不适症状,可服用相关退热药、止咳清咽药、止泻药等。我们也可以充分发挥中医的优势,考虑服用一些具有抗病毒作用的中药,结合自身体质和相关症状来缓解症状,缩短病程。但需要注意的是,必须对症应用,辨证施治。

一般来说,如果是轻症患者,通过上述相关药物的改善,不适症状一般会逐渐改善,身体也会逐渐恢复。

了解重症风险和症状,及时识别就医

对某些特殊人群,还应做好重症风险识别和重症状监测工作。尤其是65岁以上的老年人,免疫力低下的人(包括免疫缺陷性疾病、服用免疫抑制剂的人等。),糖尿病、慢性肾病、慢性阻塞性肺炎、哮喘等相关健康状况的人,孕妇和肥胖的人,都是感染新冠肺炎后可能出现严重疾病的高危人群。如果你感染了新冠肺炎,你应该注意监测你的健康状况。要及时就医,不要耽误。

新冠肺炎的严重症状是什么?值得注意的症状可参考以下几点:

持续呼吸困难

持续胸痛或胸闷

精神混乱

无法唤醒休克昏迷

皮肤、嘴唇、指甲等部位呈苍白或蓝灰色

这些方面都是新冠肺炎侵入下呼吸道或多系统器官导致血氧饱和度下降或其他器官重大健康问题的可能表现。如有上述问题,应及时就医。

健康饮食,保证充足的饮用水和休息

对于轻度家庭患者来说,保持良好的免疫状态是非常重要的,免疫是最终克服和清除病毒的主要力量。因此,在家里,我们应该注意合理的饮食,注意高质量的蛋白质、各种维生素、矿物质的均衡摄入,但也要确保身体的水补充,多喝温水,增强血液循环,保护身体的免疫力,非常重要。

另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好好休息。尽量减少过度消耗,休息体力和脑力,保持充足的睡眠,休息身体,修复免疫力也很重要。

与家人隔离,防止交叉感染

怀疑自己感染了新冠肺炎,就要和家人保持隔离,如果确认感染,就要做好全面隔离。

如果条件允许,感染者应尽量与他人隔离,分餐,分房睡觉,避免与家人共用毛巾、床上用品等私人物品。如需与家人接触,双方应佩戴N95口罩、感染者使用的餐具、器具等,并及时消灭。如果有浴室可以单独使用,感染者可以单独使用,其他人可以单独使用另一个浴室。如果没有条件,则应错开使用时间。感染者使用后,应及时消毒,半小时后进入使用。

合理的隔离可以降低家庭传播感染的风险,有助于保护家庭。

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除与家人隔离外,家人还应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频繁通风非常重要。每天至少开窗通风两次,每次通风时间不少于30分钟。频繁通风可以保持空气循环,降低病毒空气传播的风险;我们还应该注意保持经常洗手的好习惯。我们不仅要在饭前饭后洗手,还要在接触可能传播病毒的物品后及时洗手。我们应该用流动的水和肥皂洗手。洗手时间至少为20秒。我们也可以用含酒精的无洗手消毒剂清洗。

另外,感染者打喷嚏咳嗽时,一定要注意用纸巾或肘部遮住口鼻,这样可以大大降低病毒引起的飞沫传播风险。

对于家中经常触摸和接触的物品表面,如水龙头、门把手、卫生间、地板等,应每天注意清洁和消毒,用含氯消毒剂擦拭,或喷洒75%酒精,保持30分钟以上。消毒后及时冲洗擦拭也可以降低病毒通过触摸传播的风险。

以上六个方面是感染后家庭健康管理需要注意的一些方面。我希望以上知识能对您有所帮助。也欢迎积极转发和分享,让更多的人看到这样的健康科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