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资讯 > 资讯详情

喉结两边是什么经络,人迎脉在什么位置

发布时间:2023-02-20 03:57 相关企业:金话筒医药

1,人迎脉在什么位置

人迎脉,在颈动脉。人迎穴在喉结旁。古时寸口脉和人迎脉在临床诊断时是并驾齐驱的,两者是互相参照的。但是自从《难经》寸口脉法取代《内经》遍身诊脉法后,历代医家对寸口脉法的实践和研究可谓是登峰造极!可是即便是与寸口脉法同样重要的人迎脉的应用和研究却略而不详。人迎。人,民众也,指胸腹部。迎,迎受也。人迎名意指胃经气血由本穴向胸腹以下的身体部位传输。本穴物质为地仓穴分流传来的地部经水,其传输部位是头部以下的胸腹手足。与大迎穴传送上头的气血相比,头部为君,其所受气血为大、为遵,胸腹手足部则为民,气血物质的配送方式不同,故本穴名为人迎。人迎脉位于喉结两旁一寸五分处,为阳明胃脉,主要以诊察在外的六腑病变,所谓“人迎主外”。正常情况下,春夏季节人迎脉微大于寸口脉、是阳气旺盛的表现。若人迎脉大一倍于寸口,是病在足少阳经,大一倍且躁疾的,病在手少阳经;若人迎脉比寸口大两倍,病在足太阳经,大两倍而躁疾的,病在手太阳经;人迎脉比寸口脉大三倍,病在足阳明经,大三倍而躁疾为病在手阳明经。寸口脉的脉象大于人迎脉一倍的,病在足厥阴肝经;大一倍且一并出现躁动症状的,病在手厥阴心包经;寸口脉的脉象大于人迎脉两倍的,病灾足少阴肾经;大两倍且一并出现躁动的,病在手少阴心经;寸口脉的脉象大于人迎脉三倍的,病在足太阴脾经;大三倍且一并出现躁动症状的,病在手太阴肺经。人迎版盛,为阳热内盛;人迎脉虚小,为阳虚内寒;人迎脉紧,为痛痹;人迎主表,若脉盛而紧者,主伤于寒邪为病;若人迎出现大、紧而浮的脉象、主阳邪盛而病进,病位在表。人迎脉沉而滑,为病情逐日减轻。人迎脉滑盛而浮,为病邪渐盛,病位在表。人迎寸口脉法,是“寸口脉法”以前,古人广泛应用的一种古脉法,《黄帝内经》用占据脉法一半以上篇章,对这一脉法的诊脉依据、诊脉方法、诊治意义均有系统论述,是当时所有脉法中理论总结和临床应用最多的脉法。该古脉法,是对人迎和寸口脉像相互参照对比,人迎脉在上为天为阳,寸口脉在下为地为阴,二者对比其实就是阴阳对比,以阴阳为纲的“人迎寸口脉法”,体现了中医阴阳平衡的理念。  人迎寸口脉法与寸口脉法截然不同,寸口脉法独取寸口,是比较病人与正常人寸口脉来判定病情,而取人迎脉、寸口脉的人迎寸口脉法,既用到人迎、寸口脉相互比较法,通过互相比较人迎与寸口脉的大小来判断疾病,如《灵枢?禁服》:“人迎大一倍于寸口……寸口大于人迎一倍”和《灵枢?经脉》:“盛者,寸口大三倍于人迎,虚者,则寸口反小于人迎也”,这样根据人迎与寸口脉相互比较的结果可以得出所病的经脉;又用到了人迎寸口脉的自比法,就是比较与正常之脉的盛衰关系,例如《灵枢?终始》:“脉口人迎俱少……人迎与太阴脉口俱盛四倍以上”,《素问?六节藏象论》:“人迎与寸口俱盛四倍以上为关格”,通过这种对比病人自身不同部位的脉动来诊断疾病。  刘泉鹏以把脉“人迎寸口脉”闻名,人迎寸口脉其实就是阴阳对比,体现了中医阴阳平衡的理念,人迎脉在上,为天为阳,寸口脉在下,为地为阴。刘泉鹏以“整体治疗”观念,从脏腑辨证施治出发,进行辩证分型,根据痿症病因、病理及症状特点不同,进行有针对性的分型治疗。人迎寸口诊法:人迎寸口诊法,对人迎和寸口脉象互相参照,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寸口主要反映内脏的情况,人迎(颈总动脉)主要反映体表情况,这二处脉象是相应的,来去大小亦相一致。寸口脉法,独取寸口,认为寸口为手太阴肺经之动脉,为气血会聚之处,而五脏六腑十二经脉气血的运行皆起于肺而止于肺,故脏腑气血之病变可反映于寸口。另外,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与脾经同属太阴,与脾胃之气相通,而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故脏腑气血之盛衰都可反映于寸口,所以独取寸口可以诊察全身的病变。

2,同是咽喉问题怎样去判断它是哪条经脉的病症

问病人头痛一定要问是两边痛还是前后左右痛,是表面痛还是中空痛。 比如牙痛,也要分清楚是上牙痛还是下牙痛。上牙痛就属于胃经疼痛,可以在胃经的足三里穴或者是脚面的陷谷穴上扎针,很管用。 如果是下牙痛,就属于大肠经痛,可以针刺合谷穴。 头痛分了方方面面,腿疼也分了方方面面,其他疼痛和不舒服肯定也是方方面面的。医生不仅要问得清楚,病人自己也要尽量描述清楚。这都是中医问诊里边很核心的内容。 “咽喉要道”一共涉及八条经脉,咽喉疼痛的时候,一定要问清楚到底是哪儿的问题。咽喉分为“咽”和“喉”。两边为咽,当发“咽”这个声音的时候,实际上用的是两边的劲。如果发“喉”这个音,用的是中间的力气。凡是病已经到了咽喉的话,就要格外小心,因为它很快就会上到脑部。 同样是咽喉的问题,怎么去判断它是哪条经脉的病症呢?如果是喉痹,就是喉出现了疼痛或干痛的时候,是大肠经的问题,因为大肠经属于阳明燥火盛。为什么会出现干痛?阳明燥火把液全都津出去了,所以会造成喉干痛。 如果是“颈肿喉痹”,就是脖子都粗了的喉病,这是属于胃经的病。因为胃经是循喉咙走一圈的,胃经也属于阳明燥火,它如果出现阳明燥火盛的话,也会津过度,把液过度地津出去,形成肿痛的现象。 如果是两边痛,就属于脾经和心经的问题。心是“挟咽嗌干”,嗌的部分在喉结以上,这个在男人身上显现得比较清楚。心火盛,就会造成上半部的疼痛。像喉结以上部位的疼痛以及腮帮子的肿大,就是小肠病。 如果咽已经肿,且上边干痛,就是肾经的病。肾经也循喉咙。 同样是“嗌干”,也可以是肝经生病。不过肝经喉部的症状,基本上偏喉咙的后部。 所以同样一个咽喉,涉及了这么多的经脉,不是说“大夫我嗓子疼”就完了的一件事,医生一定要问得很清楚才可以。这就是中医问诊里边很宽泛的一个方面。 “切”是对生命的体验与把握。 “切而知之谓之巧”,指的是切脉的问题,这是中医特有的一种方法,它相信人的身体对生命的感悟,比如手指一搭在脉搏上,就能够感悟到一些东西,而这些东西对人生命的认知也是有一定作用的。 现在的中医一般是切寸口的脉,就是左右手腕处的。而古代比现在复杂多了,古代是切“三部九候脉”。三部九候脉是什么?首先,中国古代认为颈部两侧有脉动,是人迎脉;其次,是寸口脉;然后,有一个趺阳脉,在人的脚面处。趺阳脉针对的是人体的胃经,因为中国古代对胃是非常关注的,所以一定会把一把脚面的趺阳脉。这就是古代的“三部”。《素问·三部九候论》中说:“上部天,两额之动脉;上部地,两颊之动脉;上部人,耳前之动脉。中部天,手太阴也;中部地,手阳明也;中部人,手少阴也。下部天,足厥阴也;下部地,足少阴也;下部人,足太阴也。”即把每部分为“天、地、人”三种,三三得九,一共是九部脉。 现在没那么复杂,现在中医基本都是遵循扁鹊的寸口脉法,也就是把寸口。把寸口这里边实际上也有九层。寸口脉分寸、关、尺三部,每部各以轻、中、重指力按脉,分浮、中、沉。每当把脉的时候,实际上是要把浮取三部脉、中取三部脉和沉取三部脉,这样就能把出九个层面的东西。而且在中医里,把脉是很要求悟性的一门技巧。因为从脉象里,能看出人气血的大小、多少,这样才能决定药量。药量实际上就相当于火候,就像煮药时是用文火还是武火一样,有相似的内涵在里边。因为过去“传方不传火”,即方子可以传给后人,但是量不可以传,因为量是针对每个人的。每个人的身体、气血水平不一样,就不能用同样的量。所以中医是一门很个性化的医学,它是针对个人的。 张仲景在自己的《伤寒论》序中,曾经批评那些不负责任的医生:“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始终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意思是,看现在的医生,不好好去读古书,只凭脑子里已经有的东西看病,只继承家里边的祖传的东西 ,自始至终按这种方法去治病,只会夸夸其谈,还没有了解对方,没有把望闻问切这四项进行综合分析,就开始下处方了,他认为这是医生很不负责任的地方。我是来看评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