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药知识 > 资讯详情

本文目录一览

1,胃下垂症状吃什么药好2,求胃下垂的治疗方法3,胃下垂吃什么药比较好

1,胃下垂症状吃什么药好

用补中益气丸治疗

2,求胃下垂的治疗方法

胃下垂是说站立时,胃的下缘达盆腔,胃小弯弧线最低点降至髂嵴连线以下。饭后站立或行走尤其感到有腹部胀痛,有胀满感、沉重感、压迫感。看胃下垂的程度了,低于1cm~5cm之内为轻度胃下垂,大于10cm为重度胃下垂。中重度的话,肯定需要用中 药(升麻提胃方“)调 理了。然后多加配合运动锻炼和饮食注意:仰卧起坐:仰卧在床上,双手放在身体两侧,头向上抬,用腹肌的力量使身体坐起来,然后再躺下。如不用手扶床坐不起来,可用手稍加帮助,每天早晚各做10--20次。按摩腹部:站位、坐位、仰卧位均可,用右手手掌在腹部上下左右按摩,由轻到重,由慢到快,每日按摩两三分钟。

3,胃下垂吃什么药比较好

病情分析:指导意见:你好,胃下垂的治疗,要以功能锻炼和饮食调节为主。腹胀、恶心明显者,可服用吗丁啉、维生素B6以促进胃蠕动、增加胃的张力;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者,以多酶片、酵母片助消化。胃下垂在中医属于虚证,脾气虚衰是根本的原因。治疗以扶脾健胃为主,辅以体育锻炼和饮食调养。中医治疗如下:a.由于素体脾胃虚弱或饮食不节、过度劳累等引起脾气虚衰,中气下陷,治疗以补中益气丸健脾升提。b.若脾胃不和,升降失常,导致气机不畅,表现为胃脘胀满、嗳气后舒适,属脾虚气滞型,以健脾丸加香砂养胃丸健脾理气和胃。c.脾气虚不能正常运化水湿,湿聚为饮,水饮停留胃脘,可见胃脘痞胀、感觉胃中有水液晃荡、肠鸣作响,治以苓桂术甘汤健脾化饮。病情分析:轻度下垂者一般无症状,下垂明显者可以出现如下症状: 1.腹胀及上腹不适:患者多自述腹部有胀满感、沉重感、压迫感。 2.腹痛:多为持续性隐痛。常于餐后发生,与食量有关。进食量愈大,其疼痛时间愈长,且疼痛亦较重。同时疼痛与活动有关,饭后活动往往使疼痛加重。 3.恶心、呕吐:常于饭后活动时发作,尤其进食过多时更易出现。这是因为1次进入较大量食物,加重了胃壁韧带之牵引力而致疼痛,随之出现恶心、呕吐。 4.便秘:便秘多为顽固性,其主要原因可能由于同时有横结肠下垂,使结肠肝曲与脾曲呈锐角,而致通过缓慢。 5.神经精神症状:由于胃下垂的多种症状长期折磨病人,使其精神负担过重,因而产生失眠、头痛、头昏、迟钝、忧郁等神经精神症状。还可有低血压、心悸以及站立性昏厥等表现。 6.体检:可见瘦长体型,上腹部压痛点因立卧位变动而不固定,有时用冲击触诊法,或患者急速变换体位时,可听到脐下振水声。上腹部易扪到主动脉搏动,常同时伴有肝下垂、肾下垂及结肠下垂的体征..指导意见:治疗胃下垂,重要的是自我保养。加强锻炼,增强体质。这是根治本病关键。适当参加体育活动,既可锻炼腹肌,增强体质,又能使胃肠道分泌和蠕动增强,促进食欲,改善消化及吸收过程。胃下垂患者饮食调养方面要定时定量,少食多餐。西医治疗西医治疗西医治疗西医治疗上腹不适、隐痛、消化不良等可参照慢性胃炎治疗。腹胀、胃排空缓慢者,可供给吗丁啉19mg,每日3次,或胃复安5-10mg,每天3次。合并便秘者首选莫沙必利片,每次1片,每天3次。试用ATP治疗,每日早、午餐前半小时肌注,每次20mg,每日2次,25日为1疗程,间隔5天后再进行第二个疗病情分析:胃下垂的发生多是由于膈肌悬吊力不足,肝胃、膈胃韧带功能减退而松弛,腹内压下降及腹肌松弛等因素,加上体形或体质等因素,使胃呈极底低张的鱼勾状,即为胃下垂所见的无张力型胃。指导意见:治疗胃下垂,重要的是自我保养。加强锻炼,增强体质。这是根治本病关键。适当参加体育活动,既可锻炼腹肌,增强体质,又能使胃肠道分泌和蠕动增强,促进食欲,改善消化及吸收过程。 胃下垂患者饮食调养方面要定时定量,少食多餐。每天3-4餐,每次吃七八成饱,要细嚼慢咽。要节制生冷食物,特别是冷水、凉菜、生菜、生食等。在炒菜做汤时,要加些葱、姜、肉桂、小茴香、胡椒粉等调料。胃下垂患者因受摄入量和食物种类的限制,容易缺乏营养。所以膳食要富于蛋白质且容易消化。忌食不易消化的食物,如油炸、油煎的肉类,以及腊肉、鱼干、粘糕、韭菜等。病情分析:病因本病的发生多是由于膈肌悬吊力不足,肝胃、膈胃韧带功能减退而松驰,腹内压下降及腹肌松驰等因素,加上体形或体质等因素,使胃呈极底低张的鱼构状,即为胃下垂所见的无张力型胃。指导意见:西医治疗:上腹不适、隐痛、消化不良等可参照慢性胃炎治疗。腹胀、胃排空缓慢者,可供给吗丁啉19mg,每日3次,或胃复安5-10mg,每天3次。试用ATP治疗,每日早、午餐前半小时肌注,每次20mg,每日2次,25日为1疗程,间隔5天后再进行第二个疗程。可以练习练习气功,太极拳等不要参加重体力劳动和剧烈活动,特别是进食后。饭后散步,有助本病的康复。保持乐观情绪,勿暴怒,勿郁闷。要耐心坚持治疗、食物调理和康复锻炼,要有战胜疾病的信心。应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饮食有了,定时定量,对体瘦者,应增加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