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用药指南 > 资讯详情

什么是太阳病,太阳病恹恹什么意思

发布时间:2023-04-05 03:32 相关企业:金话筒医药

1,太阳病恹恹什么意思

泛指冬天的太阳,懒洋洋的,像生在病一样

2,中医上的太阳病少阴病等是指什么什么

中医学之; 四大经典之二,人体经脉太阳病病名。六经病之一。太阳病包括经证和腑证。多由外感风寒所致。经病包括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腑病包括太阳蓄水证和太阳蓄血证。   一、临床表现   《伤寒论》说:“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概括:凡出现发热,恶寒,头痛,项强,脉浮等脉证,就叫太阳病。太阳病分为经证和腑证二类。经证为邪在肌表的病变;腑证是太阳经邪不解而内传于膀胱所引起的病变。   二、病理机制   1、太阳经证:分为三型   (1)其人营卫不和,卫失固外开阖之权,肌表疏泄者为中风(即伤风,不是脑溢血)。   (2)其人卫阳被遏,营卫郁滞不通,肌表致密者为伤寒。   (3)其人外受温邪,津伤内热者为温病。   中风: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表虚证)。   伤寒:发热,无汗,恶寒,脉紧,体痛(表实证)。   温病:发热,口渴,不恶寒(里热证)。   中风、伤寒、温病,均屑表证,所以均有“发热,头痛,脉浮”,但其鉴别点是:   中风:脉浮缓,有汗,舌苔薄白。   伤寒:脉浮紧,无汗而喘,舌苔薄白。   温病:脉浮数,发热,口微渴,微恶寒,舌尖舌质红绛。   2.太阳腑证:分为二型   (1)邪气内入膀胱,影响膀胱气化功能失调,以致气结水停,小便不利,为蓄水证。   (2)热结下焦,瘀血不行,以致鞭满如狂,小便自利为蓄血证。   蓄水证:发热恶风,小便不利,消渴,水人则吐,脉浮数。   蓄血证:小腹急结或鞭满,如狂发狂,小便自利,身体发黄,脉沉结。   鉴别点:蓄水是邪人膀胱气分,故只有小便不利而无神志症状。蓄血是邪入膀胱血分,故只有神志症状而无小便不利。 少阴病   伤寒六经病之一。外感病病程中,心肾阳虚,虚寒内生或心肾阴亏,阳热亢盛所表现的证候。少阴病的形成,或来自传经之邪,或心肾阴虚,外邪直中,或汗下太过,内夺肾阴。邪犯少阴,既可从阴化寒,又可从阳化热,但就伤寒而言,阳虚的寒证占主要地位。少阴寒化证为阳气不足,病邪内入,从阴化寒,呈现出全身性的虚寒征象。表现无热恶寒,脉微细,但欲寐,四肢厥冷,下利清谷,呕不能食,或食入即吐。治宜急温少阳,方用四逆汤。若脉微欲绝,反不恶寒,甚至面赤,为阴盛格阳,治宜回阳救逆,方用通脉四逆汤。少阴热化证为少阴阴虚阳亢,从阳化热的证候。多见心烦不得卧,口燥咽干,舌尖红赤,脉象细数。治宜滋阴清热,方用黄连阿胶汤。甚而阴液欲竭者,急下存阴。 [编辑本段]一、临床表现  《伤寒论》说:“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   “少阴病,恶寒身蜷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   概括:少阴病是六经中最后层次和最危重的阶段,多出现精神极度衰惫、欲睡不得,似睡非睡的昏迷状态。少阴病是邪在心肾的病变,分寒化热化二种。 [编辑本段]二、病理机制  阳气不足,故脉微。阴血不足,故脉细。虚弱萎靡故但欲寐。心肾水火不济,病邪从水化寒,阴寒内盛,故出现一派寒化症状。若病邪从火化热伤阴而阴虚阳亢,则出现一派热化症状。去伤寒论看六经病太阳病,太阴病源于东汉张仲景《伤寒论》 太阳病为外感热病的初期阶段,以恶寒或恶风,发热,头痛,苔白,脉浮为基本特征。故“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由于感受外邪和抗病力强弱不同,又有太阳伤寒,太阳中风之分。两者统称为“经病”。 太阳经病不愈,病邪入腑,则发生太阳腑证,即太阳蓄水证,太阳蓄血证。 其中,还有“太阳变证”,变化较多,情况复杂,须认真对待。 少阴病常为外感疾病过程中的危重阶段,以“脉细微,但欲寐”为基本特征,心肾阳虚,阴寒内盛,表现为全身虚寒的证候为多。一般分寒化,热化以及太阴兼证。 寒化:1)阴盛阳衰,外脱亡阳。2)阴盛格阳。3)阴盛戴阳。4)阳虚身痛。5)阳虚水泛。6)虚寒下利。 热化:1)阴虚阳亢,心肾不交。2)阴虚水停,水热互结。 兼证:1)兼太阳表证。2)兼阳明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