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用药指南 >  罗福成,这首诗相对的那首诗是什么

罗福成,这首诗相对的那首诗是什么

来源:金话筒医药 时间:2023-05-11 12:56:28 手机版

本文目录一览

1,这首诗相对的那首诗是什么2,这是谁的诗句3,这首诗相对的那首诗是什么

1,这首诗相对的那首诗是什么

好像相对的很多啊,你看看这个吧应该对你有帮助。六祖《见性偈》丛谈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慧能的这首《见性偈》①,在浩瀚的禅宗诗偈中,无疑是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一首了。尽管此偈仅有二十个字,却如同一石激起千层浪,不仅在佛门禅海中掀起轩然在波,而且亦于世俗社会引发了种种评说。从禅宗的宗风来说,慧能这一诗偈并无特殊的奥义深旨,乃一首常规的、普通的陈述他本人禅悟层次的\"见道偈\"而已。然而,似乎就是这短短的四句偈文,却使慧能继承了五祖弘忍的达摩衣钵,奠定了他于禅宗的六祖地位,并为中国禅宗廓开了风靡古今、影响中外的顿悟禅风。 不少人认为,较之于神秀之偈,慧能的《见性偈》确有其超越之处。神秀偈云: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试,莫使惹尘埃。 传云五祖弘忍见此偈后私下对神秀说:\"汝作此偈,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如此见解,觅无上菩提,了不可得。\"为什么\"觅无上菩提,了不可得\"呢?原因在于神秀之偈未能\"离相\",菩提树、明镜台是相;而禅宗认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金刚经》);至于\"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更是为了身心清净的目的,却令心执著于净相,起心不惹尘埃,却使心本身就已经惹了尘埃。故弘忍云:\"只到门外,末入门内\"也。而慧能之偈,就显然与神秀之说不同了。有人认为,慧能的偈子阐述了佛家一切皆空的教义,菩提树是空的,明镜台也是空的,身与心俱是空的,本来无一物的空,又怎么可能惹尘埃呢?(见礼山、江峰《禅宗灯录语解》)有人认为,慧能之偈子充分强调了自性的本性。自性是不能用形象喻示的,所以说象菩提树、象明镜台,就不是本来的自性,不是自性的本性了(见李醒华《禅心指月-禅的故事》)。也有人认为,慧能《见性偈》便是告诉人们,什么尘埃污染,什么清净定境,本来便是虚妄;凡执著便是\"迷\",凡\"迷\"便是尘埃,如果心灵中无一处执著,这尘埃也无处附丽(见葛兆光《作壁上观-葛兆光书话》)。上述各论,虽然理解各异、说法不同,但皆无贬意。然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六祖《见性偈》后的一些诗偈中,赞同之言虽占多数,但相讥之语亦时时可见。如南宋宝鉴法应与元代天衣普会所辑之《颂古联珠通集》中,就有下述偈子表示了不同看法: 六祖当年不丈夫,倩人书壁自涂糊。 明明有偈言无物,却受他家一钵盂。 --死心薪 黄梅席上数如麻,句里逞机事可嗟。 直是本来无一物,青天白日被云遮。 --西塔O 菩提无树镜非台,臭口分明鬼劈开。 幸是卖柴无事獠,刚然惹得一身灾。 --无门开 痴意贪他破钵盂,闲言长语倩人书。 只知半夜潜身去,祖意还曾梦见无? --石宝辉 明清以降直至当代,以诗偈形式对六祖偈予以品评的仍大有人在。被顺治称为\"真才子\"、康熙誉之\"老名士\"的清初诗人尤侗曾写过一诗,显得洒脱而自在: 树边难著树,台上莫安台。 本来不是物,一任惹尘埃。 此诗真如斯人所言:\"不讲学而味道,不梵诵而安禅。\" 近代有一位名叫江谦的居士以《明镜》为题作了一首诗偈: 勿拭镜中尘,且拭心中镜。 心镜本无尘,无尘亦无镜。 此诗见《阳复斋诗偈集》从文字字来看,江谦还是赞同慧能之说的。 十分有趣的是,自称\"虎禅师\"、\"虎头陀\"的杨度,针对六祖此偈、先后写过两首诗偈。一首见《菩提三偈序》,写于1924年,偈云: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尘埃即无物,无物即尘埃。 另一首写于1928年,载《虎禅师答客问》中,文曰: 菩提岂无树,明镜岂非台。 本来安所在,即在此尘埃。 他并于文中阐述道:\"神秀一偈,为相对心。心中有尘,自分净垢。诸尘非净,一心无垢。\"\"六祖一偈,非相对心。心内无尘,何净何垢。净心亦无,垢尘何有。\"他还进一步说:\"六祖此偈,不过应机说法,但破神秀,非究意义,虽能去妄显真,未能即妄即真;虽能以空破有,未能即空即有。\"在杨度看来,神秀、慧能之偈均非究意义,若明究意义,乃虎禅师之偈耳! 在现代沙门中,也有些诗偈评涉六祖《见性偈》,笔者所见不多,只见过两首,一首为圆瑛作于1942年的一首诗: 法身无去亦无来,悟彻真如道眼开。 幻翳朗然觉圆净,菩提非树镜非台。 一是尚健在台湾白云老禅师所作,见《中国祖禅探秘》,偈云: 菩提树中树,心镜台上台。 从来物不物,感惹费疑猜。 前几年,笔者杂记中曾抄录过这样两首诗谒。一云: 莫问树非树,休管台上台。 顿渐无二致,随缘一悟开。 一云: 有有无无树,非非是是台。 色空即空色,何须问尘埃。 惜当时不曾注意作者为谁,亦未抄录,不得已只好以\"佚名\"视之了。 ①:六祖之《见性偈》诸本各有异同。据胡适先生考证,敦煌本《坛经》六祖偈为二首: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 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 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 日本京都堀川兴圣寺《坛经》本及日本加贺大乘寺道元写本《坛经》均为: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有尘埃。 北平图书馆馆刊四卷第三号载11世纪西夏文《坛经》、罗福成所译为: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佛法常清净,如何有尘埃? 心是菩提树,身即如明镜。 明镜本清净,如何惹尘埃?

2,这是谁的诗句

菩提原本就没有树,明亮的镜子也并非是台,本来就虚无一物,那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这首诗的出处 : 在南北朝的时候,佛教禅宗传到了第五祖弘忍大师,弘忍大师当时在湖北的黄梅开坛讲学,手下有弟子五百余人,其中翘楚者当属大弟子神秀大师。神秀也是大家公认的禅宗衣钵的继承人。弘忍渐渐的老去,于是他要在弟子中寻找一个继承人,所以他就对徒弟们说,大家都做一首畿子(有禅意的诗),看谁做得好就传衣钵给谁。这时神秀很想继承衣钵,但又怕因为出于继承衣钵的目的而去做这个畿子,违法了佛家的无为而作意境。所以他就在半夜起来,在院墙上写了一首畿子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首畿子的意思是,要时时刻刻的去照顾自己的心灵和心境,通过不断的修行来抗拒外面的诱惑,和种种邪魔。是一种入世的心态,强调修行的作用。而这种理解与禅宗大乘教派的顿悟是不太吻合的,所以当第二天早上大家看到这个畿子的时候,都说好,而且都猜到是神秀作的而很佩服的时候,弘忍看到了以后没有做任何的评价。因为他知道神秀还没有顿悟。 而这时,当庙里的和尚们都在谈论这首畿子的时候,被厨房里的一个火头僧—慧能禅师听到了。慧能当时就叫别人带他去看这个畿子,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慧能是个文盲,他不识字。他听别人说了这个畿子,当时就说这个人还没有领悟到真谛啊。于是他自己又做了一个畿子,央求别人写在了神秀的畿子的旁边,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有这首畿子可以看出慧能是个有大智慧的人(后世有人说他是十世比丘转世),他这个畿子很契合禅宗的顿悟的理念。是一种出世的态度,主要意思是,世上本来就是空的,看世间万物无不是一个空字,心本来就是空的话,就无所谓抗拒外面的诱惑,任何事物从心而过,不留痕迹。这是禅宗的一种很高的境界,领略到这层境界的人,就是所谓的开悟了。 弘忍看到这个畿子以后,问身边的人是谁写的,边上的人说是慧能写的,于是他叫来了慧能,当着他和其他僧人的面说:写得乱七八糟,胡言乱语,并亲自擦掉了这个畿子。然后在慧能的头上打了三下就走了。这时只有慧能理解了五祖的意思,于是他在晚上三更的时候去了弘忍的禅房,在那里弘忍向他讲解了《金刚经》这部佛教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并传了衣钵给他。然后为了防止神秀的人伤害慧能,让慧能连夜逃走。于是慧能连夜远走南方,隐居10年之后在莆田少林寺创立了禅宗的南宗。而神秀在第二天知道了这件事以后,曾派人去追慧能,但没有追到。后来神秀成为梁朝的护国法师,创立了禅宗的北宗。 神秀写的.慧能禅师修改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慧能的这首《见性偈》①,在浩瀚的禅宗诗偈中,无疑是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一首了。尽管此偈仅有二十个字,却如同一石激起千层浪,不仅在佛门禅海中掀起轩然在波,而且亦于世俗社会引发了种种评说。从禅宗的宗风来说,慧能这一诗偈并无特殊的奥义深旨,乃一首常规的、普通的陈述他本人禅悟层次的\"见道偈\"而已。然而,似乎就是这短短的四句偈文,却使慧能继承了五祖弘忍的达摩衣钵,奠定了他于禅宗的六祖地位,并为中国禅宗廓开了风靡古今、影响中外的顿悟禅风。   不少人认为,较之于神秀之偈,慧能的《见性偈》确有其超越之处。神秀偈云: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试,莫使惹尘埃。   传云五祖弘忍见此偈后私下对神秀说:\"汝作此偈,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如此见解,觅无上菩提,了不可得。\"为什么\"觅无上菩提,了不可得\"呢?原因在于神秀之偈未能\"离相\",菩提树、明镜台是相;而禅宗认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金刚经》);至于\"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更是为了身心清净的目的,却令心执著于净相,起心不惹尘埃,却使心本身就已经惹了尘埃。故弘忍云:\"只到门外,末入门内\"也。而慧能之偈,就显然与神秀之说不同了。有人认为,慧能的偈子阐述了佛家一切皆空的教义,菩提树是空的,明镜台也是空的,身与心俱是空的,本来无一物的空,又怎么可能惹尘埃呢?(见礼山、江峰《禅宗灯录语解》)有人认为,慧能之偈子充分强调了自性的本性。自性是不能用形象喻示的,所以说象菩提树、象明镜台,就不是本来的自性,不是自性的本性了(见李醒华《禅心指月-禅的故事》)。也有人认为,慧能《见性偈》便是告诉人们,什么尘埃污染,什么清净定境,本来便是虚妄;凡执著便是\"迷\",凡\"迷\"便是尘埃,如果心灵中无一处执著,这尘埃也无处附丽(见葛兆光《作壁上观-葛兆光书话》)。上述各论,虽然理解各异、说法不同,但皆无贬意。然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六祖《见性偈》后的一些诗偈中,赞同之言虽占多数,但相讥之语亦时时可见。如南宋宝鉴法应与元代天衣普会所辑之《颂古联珠通集》中,就有下述偈子表示了不同看法:   六祖当年不丈夫,倩人书壁自涂糊。   明明有偈言无物,却受他家一钵盂。   --死心薪   黄梅席上数如麻,句里逞机事可嗟。   直是本来无一物,青天白日被云遮。   --西塔O   菩提无树镜非台,臭口分明鬼劈开。   幸是卖柴无事獠,刚然惹得一身灾。   --无门开   痴意贪他破钵盂,闲言长语倩人书。   只知半夜潜身去,祖意还曾梦见无?   --石宝辉   明清以降直至当代,以诗偈形式对六祖偈予以品评的仍大有人在。被顺治称为\"真才子\"、康熙誉之\"老名士\"的清初诗人尤侗曾写过一诗,显得洒脱而自在:   树边难著树,台上莫安台。   本来不是物,一任惹尘埃。   此诗真如斯人所言:\"不讲学而味道,不梵诵而安禅。\"   近代有一位名叫江谦的居士以《明镜》为题作了一首诗偈:   勿拭镜中尘,且拭心中镜。   心镜本无尘,无尘亦无镜。   此诗见《阳复斋诗偈集》从文字字来看,江谦还是赞同慧能之说的。   十分有趣的是,自称\"虎禅师\"、\"虎头陀\"的杨度,针对六祖此偈、先后写过两首诗偈。一首见《菩提三偈序》,写于1924年,偈云: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尘埃即无物,无物即尘埃。   另一首写于1928年,载《虎禅师答客问》中,文曰:   菩提岂无树,明镜岂非台。   本来安所在,即在此尘埃。   他并于文中阐述道:\"神秀一偈,为相对心。心中有尘,自分净垢。诸尘非净,一心无垢。\"\"六祖一偈,非相对心。心内无尘,何净何垢。净心亦无,垢尘何有。\"他还进一步说:\"六祖此偈,不过应机说法,但破神秀,非究意义,虽能去妄显真,未能即妄即真;虽能以空破有,未能即空即有。\"在杨度看来,神秀、慧能之偈均非究意义,若明究意义,乃虎禅师之偈耳!   在现代沙门中,也有些诗偈评涉六祖《见性偈》,笔者所见不多,只见过两首,一首为圆瑛作于1942年的一首诗:   法身无去亦无来,悟彻真如道眼开。   幻翳朗然觉圆净,菩提非树镜非台。   一是尚健在台湾白云老禅师所作,见《中国祖禅探秘》,偈云:   菩提树中树,心镜台上台。   从来物不物,感惹费疑猜。   前几年,笔者杂记中曾抄录过这样两首诗谒。一云:   莫问树非树,休管台上台。   顿渐无二致,随缘一悟开。   一云:   有有无无树,非非是是台。   色空即空色,何须问尘埃。   惜当时不曾注意作者为谁,亦未抄录,不得已只好以\"佚名\"视之了。   ①:六祖之《见性偈》诸本各有异同。据胡适先生考证,敦煌本《坛经》六祖偈为二首: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   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   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   日本京都堀川兴圣寺《坛经》本及日本加贺大乘寺道元写本《坛经》均为: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有尘埃。   北平图书馆馆刊四卷第三号载11世纪西夏文《坛经》、罗福成所译为: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佛法常清净,如何有尘埃?   心是菩提树,身即如明镜。   明镜本清净,如何惹尘埃?

3,这首诗相对的那首诗是什么

好像相对的很多啊,你看看这个吧应该对你有帮助。 六祖《见性偈》丛谈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慧能的这首《见性偈》①,在浩瀚的禅宗诗偈中,无疑是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一首了。尽管此偈仅有二十个字,却如同一石激起千层浪,不仅在佛门禅海中掀起轩然在波,而且亦于世俗社会引发了种种评说。从禅宗的宗风来说,慧能这一诗偈并无特殊的奥义深旨,乃一首常规的、普通的陈述他本人禅悟层次的\"见道偈\"而已。然而,似乎就是这短短的四句偈文,却使慧能继承了五祖弘忍的达摩衣钵,奠定了他于禅宗的六祖地位,并为中国禅宗廓开了风靡古今、影响中外的顿悟禅风。   不少人认为,较之于神秀之偈,慧能的《见性偈》确有其超越之处。神秀偈云: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试,莫使惹尘埃。   传云五祖弘忍见此偈后私下对神秀说:\"汝作此偈,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如此见解,觅无上菩提,了不可得。\"为什么\"觅无上菩提,了不可得\"呢?原因在于神秀之偈未能\"离相\",菩提树、明镜台是相;而禅宗认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金刚经》);至于\"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更是为了身心清净的目的,却令心执著于净相,起心不惹尘埃,却使心本身就已经惹了尘埃。故弘忍云:\"只到门外,末入门内\"也。而慧能之偈,就显然与神秀之说不同了。有人认为,慧能的偈子阐述了佛家一切皆空的教义,菩提树是空的,明镜台也是空的,身与心俱是空的,本来无一物的空,又怎么可能惹尘埃呢?(见礼山、江峰《禅宗灯录语解》)有人认为,慧能之偈子充分强调了自性的本性。自性是不能用形象喻示的,所以说象菩提树、象明镜台,就不是本来的自性,不是自性的本性了(见李醒华《禅心指月-禅的故事》)。也有人认为,慧能《见性偈》便是告诉人们,什么尘埃污染,什么清净定境,本来便是虚妄;凡执著便是\"迷\",凡\"迷\"便是尘埃,如果心灵中无一处执著,这尘埃也无处附丽(见葛兆光《作壁上观-葛兆光书话》)。上述各论,虽然理解各异、说法不同,但皆无贬意。然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六祖《见性偈》后的一些诗偈中,赞同之言虽占多数,但相讥之语亦时时可见。如南宋宝鉴法应与元代天衣普会所辑之《颂古联珠通集》中,就有下述偈子表示了不同看法:   六祖当年不丈夫,倩人书壁自涂糊。   明明有偈言无物,却受他家一钵盂。   --死心薪   黄梅席上数如麻,句里逞机事可嗟。   直是本来无一物,青天白日被云遮。   --西塔O   菩提无树镜非台,臭口分明鬼劈开。   幸是卖柴无事獠,刚然惹得一身灾。   --无门开   痴意贪他破钵盂,闲言长语倩人书。   只知半夜潜身去,祖意还曾梦见无?   --石宝辉   明清以降直至当代,以诗偈形式对六祖偈予以品评的仍大有人在。被顺治称为\"真才子\"、康熙誉之\"老名士\"的清初诗人尤侗曾写过一诗,显得洒脱而自在:   树边难著树,台上莫安台。   本来不是物,一任惹尘埃。   此诗真如斯人所言:\"不讲学而味道,不梵诵而安禅。\"   近代有一位名叫江谦的居士以《明镜》为题作了一首诗偈:   勿拭镜中尘,且拭心中镜。   心镜本无尘,无尘亦无镜。   此诗见《阳复斋诗偈集》从文字字来看,江谦还是赞同慧能之说的。   十分有趣的是,自称\"虎禅师\"、\"虎头陀\"的杨度,针对六祖此偈、先后写过两首诗偈。一首见《菩提三偈序》,写于1924年,偈云: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尘埃即无物,无物即尘埃。   另一首写于1928年,载《虎禅师答客问》中,文曰:   菩提岂无树,明镜岂非台。   本来安所在,即在此尘埃。   他并于文中阐述道:\"神秀一偈,为相对心。心中有尘,自分净垢。诸尘非净,一心无垢。\"\"六祖一偈,非相对心。心内无尘,何净何垢。净心亦无,垢尘何有。\"他还进一步说:\"六祖此偈,不过应机说法,但破神秀,非究意义,虽能去妄显真,未能即妄即真;虽能以空破有,未能即空即有。\"在杨度看来,神秀、慧能之偈均非究意义,若明究意义,乃虎禅师之偈耳!   在现代沙门中,也有些诗偈评涉六祖《见性偈》,笔者所见不多,只见过两首,一首为圆瑛作于1942年的一首诗:   法身无去亦无来,悟彻真如道眼开。   幻翳朗然觉圆净,菩提非树镜非台。   一是尚健在台湾白云老禅师所作,见《中国祖禅探秘》,偈云:   菩提树中树,心镜台上台。   从来物不物,感惹费疑猜。   前几年,笔者杂记中曾抄录过这样两首诗谒。一云:   莫问树非树,休管台上台。   顿渐无二致,随缘一悟开。   一云:   有有无无树,非非是是台。   色空即空色,何须问尘埃。   惜当时不曾注意作者为谁,亦未抄录,不得已只好以\"佚名\"视之了。   ①:六祖之《见性偈》诸本各有异同。据胡适先生考证,敦煌本《坛经》六祖偈为二首: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   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   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   日本京都堀川兴圣寺《坛经》本及日本加贺大乘寺道元写本《坛经》均为: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有尘埃。   北平图书馆馆刊四卷第三号载11世纪西夏文《坛经》、罗福成所译为: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佛法常清净,如何有尘埃?   心是菩提树,身即如明镜。   明镜本清净,如何惹尘埃?出自电视18罗汉``此偈出自《六祖坛经》。乃六祖慧能的禅悟之言,《六祖坛经》是后人根据禅宗六祖惠能的话编著而成。 因为其师兄神秀的偈:身似菩提树,心似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六祖感觉禅悟不彻底,于是吟出了: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 从字面上讲:菩提树是空的,明镜台也是空的,身与心俱是空的,本来无一物的空,又怎么可能惹尘埃呢? 佛对我说:你的心上有尘。我用力地擦拭。   佛说:你错了,尘是擦不掉的。我于是将心剥了下来。   佛又说:你又错了,尘本非尘,何来有尘。   我领悟不透,是什么意思?   我想这是从神秀和慧能那两个偈子引申出来。   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慧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的确,要能够参透这两个偈子的确很难,就是正确的理解也不易。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   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   要时时不断地将它掸拂擦试,   不让它被尘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原本就没有树,   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   本来就是虚无没有一物,   那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现在只能从字面上去理解它,惨悟不透!   心本无尘,尘即是心。无心无尘,人便死。      其实尘在外,心在内,常拂之,心净无尘;   尘在内,心在外,常剥之,无尘无心;   心中有尘,尘本是心,   何畏心中尘,无尘亦无心??正如慧能所说的 仁者心动      又如道家所说的 道可道非常道      它们的道理是一样的   佛家讲究万物在心 追求修世      道家讲究无牵无挂 追求避世      佛家想超脱今世 道家则是修行今世 而追究其原理来说都是一种修行      而最终的说的是一种超脱      却不是刻意的寻求      主旨在心      世间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   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以上的解释摘自网页,我再谈谈我的看法,心即自性,和常人的思想不是一回事,人的思想是后天培养的,自性是先天的,常人是思想做主,障碍自性;佛家语,万事万物都是妄念牵动自性而起的幻相,而非自性起用,身也是因心有尘,尘即妄念,牵动自性而起的幻相,当然身的相和前世有关了,尘是妄念,自性是圆满的清净的,妄念非心非自性所发,人若悟得自性,自性做主,再起念,不称作妄念了,生活中的一切都是自性在起作用,自性圆满清净,其性空,缘起缘灭,非常自在,根本没有妄念,有何谈有染! 就常人来讲,如悟到,对于世间的事情,万物,需要一颗宁静的心,去面对这一切,就足够了。对于修证佛法的人来说,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佛法是让人悟得本性的,从而对万事万物没有迷惑,不是理解,不是文字,执着于文字,用文字猜度佛法,永远找不到本性。禅宗,修证需要极高的慧根。现代人,慧根普遍低,本人建议,禅宗明理即可,不适合修证,修证要从神秀的渐悟入手,最后到慧能的顿悟,两者缺一不可,离开渐悟谈顿悟,那是口头禅。

最近更新

  • 小孩流鼻血怎么快速止血小孩流鼻血怎么快速止血

    小孩流鼻血有可能是鼻腔干燥、鼻腔损伤、鼻腔感染、血液疾病、鼻息肉等因素造成的,需要到医院做详细检查,积极配合医生治疗。1、鼻腔干燥:干燥的气候、长时间呼吸干燥空气或过度擤鼻子等都可能导致鼻...

    用药指南 日期:2025-03-31

  • 排除鼻咽癌最简单方法排除鼻咽癌最简单方法

    没有排除鼻咽癌最简单的方法,可以从自我检查、医学检查等方面进行排除。如果出现不适,建议及时就医,根据不同的情况遵医嘱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具体如下:一、自我检查观察症状:鼻咽癌早期可能出现鼻...

    用药指南 日期:2025-03-31

  • 润喉片和清咽含片的区别润喉片和清咽含片的区别

    润喉片和清咽含片的区别,可能在于成分差异、功效、适用症状、药理作用、药物安全性等方面。建议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药物。具体分析如下:1、成分差异:润喉片通常含有一些滋润成分,如薄荷、碘...

    用药指南 日期:2025-03-31

  • 西地碘含片功能与主治西地碘含片功能与主治

    西地碘含片是一种常用的消毒防腐药,主要用于治疗咽喉部位的感染和不适。西地碘含片的功能与主治包括抗菌消炎、止痛作用、消肿作用、清新口气和辅助治疗。1.抗菌消炎:西地碘含片具有广谱抗菌作用,能...

    用药指南 日期:2025-03-31

  • 过敏性鼻炎拖久了会怎么样过敏性鼻炎拖久了会怎么样

    过敏性鼻炎是一种常见的鼻腔黏膜过敏反应,若不及时治疗,可能引发鼻塞加重、睡眠质量下降、诱发哮喘、鼻窦炎和中耳炎等多种并发症。如果症状持续不缓解,建议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

    用药指南 日期:2025-03-31

  • 鼻窦炎变好的三个过程鼻窦炎变好的三个过程

    鼻窦炎是一种常见的鼻部疾病,主要表现为鼻塞、流鼻涕、头痛等症状。鼻窦炎在治疗过程中主要经历症状缓解、炎症消退和免疫力提升三个过程。如果症状持续不缓解,建议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采取针对性的...

    用药指南 日期:2025-03-31

  • 老年人助听器哪种好老年人助听器哪种好

    老年人在选择助听器时,应综合考虑多种因素以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产品。首先是听力损失的程度和性质是关键,中度或重度听力损失可能需要选择功率更大的助听器[1]。其次,经济能力也是一个重要考虑因素,...

    用药指南 日期:2025-03-31

  • 扁桃体化脓一般几天能好扁桃体化脓一般几天能好

    扁桃体化脓,也称为扁桃体炎,是一种常见的上呼吸道感染,大概在7~10天能好,具体情况也是因人而异,建议到正规的医院就诊,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相应的治疗。如果是由病毒引起的轻度至中度扁桃体化脓...

    用药指南 日期:2025-03-31

  • 喉咙里面感觉有异物堵,但是吞咽不难受怎么回事,怎么办喉咙里面感觉有异物堵,但是吞咽不难受怎么回事,怎么办

    喉咙里面感觉有异物堵,但是吞咽不难受可能与粘液或痰堵塞、喉咙肌肉痉挛、喉咙炎、鼻窦炎、反流性食管炎等情况有关,应该及时就医,然后在医生的指导下通过物理疗法、药物疗法进行治疗。1.粘液或痰堵...

    用药指南 日期:2025-03-31

  • 嗓子不疼但是声音嘶哑怎么回事嗓子不疼但是声音嘶哑怎么回事

    嗓子不疼但是声音嘶哑,可能由多种原因造成,主要有不良生活习惯、物理刺激、急性喉炎、其他疾病等。1、不良生活习惯:长时间高声说话、唱歌或频繁使用嗓子,如教师、歌手、销售人员等职业人群,容易因...

    用药指南 日期:2025-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