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连花清瘟预防性药物的科学价值
郭双庚
近日,网上不断讨论中医介入新冠肺炎的预防问题。首先要明确的是,中华民族积累了2000多年用中药预防疫情的经验,有效控制了历代疫情。奥密克戎病毒的传播也必须使中医药发挥更大的作用。目前,在疫情高发地区,我们已经向全民发放了防控中药,这是一种非常积极的防疫方法。如何服用这些药物,适合哪些人?在科学高度发展的今天,我们的预防应该以科学为基础,根据临床研究和方案推荐的剂量,正确选择有科学证据的药物。
中药还可以筑起防疫屏障
连花清瘟是利用中医络病理论探讨外感温病和瘟疫转化的规律和治疗而开发的。“积极干预”的治疗对策是预防和治疗的初衷。其组方借鉴了2000年中医防治瘟疫的经验,融合了三代名医治疗疫证的精华,以汉代张仲景《伤寒论》中专治病的麻杏石甘汤和清代吴鞠通《温病条辨》中专治病的银翘散化裁,借鉴了明代吴又可以用大黄治疗疫证的经验,切断病情,让毒热之邪从大便中排出。大多数瘟疫都是热毒,有的夹有湿邪。连花清瘟具有清瘟解毒、宣肺泄热的作用。处方中有一些清热解毒药。大量科学实验表明,清热解毒药大多具有抗病毒作用,而连花清瘟广谱抗病毒作用的发挥正是通过清瘟解毒实现的。至于脾胃虚寒的人,服用后会有胃部不适,饭后可以消失。此外,连花清瘟的服用时间不会太长,对脾胃也不会造成任何副作用。抗病毒对当前大疫情至关重要。服用连花清瘟通常会有咽部凉爽的感觉,这是由药物中所含的薄荷脑引起的。薄荷脑散热,有利于咽部解毒,可治疗奥密克戎病毒感染引起的喉咙痛。
许多前线治疗专家发现,部分患者表现为“湿邪”,特别是在长江以南地区,藿香芳香湿、脏,可改善患者湿脾胃、湿毒侵犯身体食欲不振、低热、嗅觉下降等。
红景天是连花清瘟的关键药物。它生长在高寒、高海拔地区,具有补肺、平喘、活血的作用。它能提高人体的抗疲劳和抗缺氧能力,从而应对新冠肺炎患者普遍表现出的疲劳、气短、血氧含量低等症状。同时,红景天增强免疫力可以提高患者抗病能力的下降和抗病康复能力。
预防选药必须基于科学证据
连花清瘟预防新冠肺炎有科学的临床研究证据,选药预防必须以医学研究证据为基础,尤其是现实世界。国际期刊《循证补充替代医学》发表了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呼吸与危重医学科袁雅东教授撰写的《连花清瘟胶囊预防新型冠状病毒》的真实世界研究论文。本研究选取1976例与新冠肺炎感染者密切接触的受试者,分为连花清瘟治疗组(1101例)和对照组(875例)。两组受试者分别接受连花清瘟胶囊(4粒/次、3次/天)治疗和常规医学14天观察,14天后检测鼻咽拭子核酸阳性率。结果表明,隔离医学观察期(14天)治疗组核酸检测阳性率为0.27%,对照组为1.14%;治疗组核酸检测阳性率为0.09%,对照组为0.71%。服用连花清瘟治疗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在医学隔离观察过程中,连花清瘟治疗组的症状发病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特别是对于核酸检测阳性患者。
国家新冠肺炎中医治疗专家组成员、上海新冠肺炎医疗治疗专家组成员、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肺病科主任张伟教授表示,中医早期介入不仅可以改善患者症状,还可以阻断毒邪的深入,对重点人群和普通居民也有预防作用。面对奥密克荣变异株,具有益气健脾、化湿清热、解毒化瘀等功效的中成药,应尽快使用,这应该是他们在实际应用中的经验。
河北省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中医防治方案第六版指出,连花清瘟用于预防新冠肺炎的用法用量为:成人每次2次~4粒(半袋~1袋),每天3次;10岁以下儿童连花清瘟颗粒每次1/3~1/2袋,每天3次;10岁以上儿童,用量与成人相同。连续服用7~10天。在整个预防疗程中,每人的费用只有几十元,可以说是一种性价比很高的预防药物。
暴露环境下的时空伴随者可以服用预防药物
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关键问题是尽量减少传播和死亡率。当我们有暴露的风险时,我们必须找到降低感染概率的方法。
很多时候,我们不知道周围是否有阳性患者,而是无意识地暴露在风险环境中,成为病例的“时空伴侣”。
例如,当社区出现病例时,你可能会在路上、楼梯和电梯间意外地与之交叉。与人同桌吃饭时,如果一人是无症状感染者,同桌人可能会“中招”。另一个例子是,乘坐交通工具,无论是公共汽车、地铁、飞机还是高速铁路,只要有一个病人,乘客就可能被感染。如果扩展到各种公共场所,医院、学校、购物中心、酒店。这一波病毒的特点是隐藏和强大的传播。当周围的阳性患者不能及时诊断时,每个人都有很高的暴露风险,每个人都可能成为新冠肺炎的密封或次密封,甚至影响周围的人!因此,预防性中药不是可有可无的问题。为了自己和家人,为了整体抗疫情,我们应该能够服尽全力。
奥密克戎病毒的隐藏传播是疫情蔓延的原因。面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困难。作为普通人,我们能做的就是把防控措施落实到位,出门戴口罩,勤洗手,回家换衣服,多消毒,不把病毒带回家。
中医一直重视“预防疾病”。对于奥密克戎毒株引起的新冠肺炎等“疾病”,不能等同于一般慢性病,而是强调“先证用药,切断病情”。这不仅是明代大医吴治疗“疫证”的经验,也是中医预防瘟疫疾病的成功经验。(作者是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教授)
优质文章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