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药知识 >  什么蜂蜜对肝脏好,哪种蜂蜜有保肝作用

什么蜂蜜对肝脏好,哪种蜂蜜有保肝作用

来源:金话筒医药 时间:2023-04-29 04:21:30 手机版

1,哪种蜂蜜有保肝作用

蜂蜜对肝脏有很好的保护作用,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蜂蜜中的葡萄糖转变成肝糖原储存备用,为肝脏的代谢活动积蓄和供应能量,从而保证肝功能的正常发挥;二是蜂蜜能刺激肝组织再生,起到修复损伤的作用。蜂蜜中的单糖、多种维生素、酶类及氨基酸均不需要肝脏加工合成,可直接进入血液为机体利用。对肝脏起到保护作用,更能强化肝脏的功能。多种酶能增强肝脏的解毒功能,加上蜂蜜的多种营养成分具有强肝作用,从而增强机体对传染病的抵抗力。至于,哪种较好呢,应该说都可以。

2,护肝喝什么蜂蜜

龙眼蜜:补脑益智,增强记忆。柑桔蜜:生津止渴,润肺开胃。荆条蜜:益气补血,散寒清目。山花蜜:养肝,治便秘。桉树蜜:抗菌消毒,预防流行性感冒,治疗喉咙发炎。洋槐蜜:清热解毒,养颜补气。枣花蜜:补血安神,健脾养胃。益母草蜜:调经美白,日常保健。椴树蜜:清热利尿,养肝明目。按功效分美容养颜的:雪脂莲蜜(苕子蜜)、野玫瑰蜜、益母草蜜;去火的:黄连蜜、枇杷蜜、荆花蜜、紫云英蜜、槐花蜜;对肺有好处的:枸杞蜜、柑橘蜜、枇杷蜜;对胃有好处的:桂花蜜、五味子蜜、枣花蜜、柑橘蜜、芝麻蜜;对失眠有好处的:龙眼蜜、五味子蜜、枣花蜜,最好是蜂王浆;我推荐杂类蜜,因为我以前同事说纯花类蜜好,我食用后没有明显作用,后来买了普通便宜的杂类蜜,食用后16个月,转氨酶正常了。护肝不一定要喝蜂蜜,给你个小秘方①多喝水②中药护肝:中医认为补脾、补肾即可养肝。对于脾虚的人,服用人参健脾丸、薏米、山药、芡实熬粥。对于肾虚的人可用枸杞子、天麻炖鸡。肝火大的人可服用丹栀逍遥丸,用菊花泡茶等③喝酒前吃点东西④心情开朗⑤注意饮食平衡⑥保持适量运动1、百花蜜 采于百花丛中,汇百花之精华,集百花之大全。清香甜润,营养滋补,具蜂蜜之清热、补中,解毒、润燥、收敛等功效,是传统蜂蜜品种。 2、冬蜜 源于中药树种鸭脚木(八叶五加、鹅掌柴),是岭南特有冬季蜜种。故俗称“冬蜜”。色泽为浅琥珀色,较易结晶,质地优良,味甘而略带特有苦味。除具有蜂蜜之清热、补中、解毒、润燥等功效外,还有发汗解表,能风除湿之功效,对感冒发热,咽喉肿痛,风湿关节痛有较好辅助疗效。是带有中药特色的蜂蜜品种,深受东南亚地区人们喜爱。 3、龙眼蜜 南方特有蜜种。具有龙眼的香气。本品取龙眼益心脾、补气血的作用,有养血安神、开胃益脾、养颜清热润燥,补中之功效。对心脾血虚引起的心悸不安、失眠和记忆力减也有一定辅助疗效。特别适宜妇女食用。 4、荔枝蜜 荔枝盛产南方,被誉为“果中之王”。荔枝蜜采自荔枝花蕊之花蜜,气息芳香馥郁,味甘甜,微带荔枝果酸味,既有蜂蜜之清润,却因为蜜蜂酿蜜时添加了各种蜜蜂自己特有的成分,故无荔枝之燥热,但其特殊的生津、益血、理气、之功效,是岭南特有的蜜种,馈赠远方亲友,“不辞长作岭南人”的特等蜂蜜。 5、椴树蜜 是我国东北特有蜜种,蜜色为浅琥珀色,具有浓郁的香味,容易结晶,本品有养胃补虚、清热、补中,解毒、润燥的一般蜂蜜功效,还有一定的镇静作用。较受欧洲人喜欢,是难得的森林蜜种。 6、紫云英蜜 又名红花草蜜或草子蜜,是我国南方春季主要蜜种。具有大自然清新宜人的草香味,甜而不腻,鲜洁清甜,色泽为浅琥珀色。本品除有一般蜂蜜的清热解毒的补中、润澡、之功效,还能祛风明目、消肿利尿,对风痰咳嗽、喉痛、火眼痔疮等有一定的辅助疗效。是虚火旺盛人士之保健佳品。 7、槐花蜜 是春季蜜种。水白透明,质地浓稠,不易结晶,具有清淡幽香的槐花香味,甘甜鲜洁,芳香适口。本产品具有槐花之清热、去湿、利尿、凉血、止血之功效,能保持毛细血管正常的抵抗能力,降低血压,并用于预防中风,同时亦有普通蜂蜜清热、补中、解毒、润燥之功效。为蜜中上品。较适用于心血管病人的保健食用。 8、桂花蜜 稀有蜜种。采自深山老林冬天开花泌蜜的野桂花花蜜,香气馥郁温馨、清纯优雅,味道清爽鲜洁,甜而不腻,色泽水白透明,结晶细腻。被誉为“蜜中之王”。柃木桂花亦是一种稀有中草药。《中药大辞典》记录:柃木桂花“祛风除湿,治关节疼痛……”其有效成分菊甙已被证明有良好的营养保健作用。桂花蜜同时还有一般蜂蜜的清热、补中、解毒、润燥等功效,深受国内外人士喜爱,在古代则是皇宫的贡品。 9、黄连蜜 采自我国中草药自然保护区中黄连的花蜜,它继承了蜂蜜的特点及黄连的药性,因此不仅有天然蜂蜜的保健营养价值,尤其具有这种名贵中药的医疗效果。黄连蜜色泽微黄,香味特别,甜中微苦,甜而不腻,真可谓良药并不苦口,疗效却依然。基于特有清热祛湿、泻火解毒、抗菌消炎之功效和镇静、降温、去火的效果,故特别适用于平时烟酒过多,心火旺盛,心情烦燥之人士的食疗保健食用。 10、五倍子蜜 中药蜜种。采自涩肠止泻的五倍子花蜜,色泽略深,味甘甜,略有中药香气,除有普通蜂蜜特点还具有解毒、止腹泻、杀菌及收敛作用,对肺肾双虚,脾肾虚寒,气促喘乏,痰火郁肺有良好辅疗效果。特别适合虚汗、肺虚、肾虚、久泻久痢、痔血、便血等人士日常食疗保健之用。 11、丹参蜜 丹参蜜是蜜蜂采自中药丹参的花酿造的纯天然蜂蜜,除有蜂蜜天然保健作用外,更具有丹参“生新血、去恶血”功效,适用于女性月经不调、行经腹痛等症。此外,丹参蜜还可以“凉血消肿、清心除烦”。 12、黄芪蜜 黄芪是治疗气虚不可缺少的药物之一。黄芪蜜采自天然黄芪花花蜜,除了有一般蜂蜜保健作用外,更具有中药黄芪之益卫固表、利水消肿的功效,从而起到升举中气、利尿、减轻肾炎、降低血压、强壮身体的作用。可补气固表,适用于气虚多汗者保健食用。 13、桔梗蜜 桔梗是治疗咽喉肿痛的主要药,有宣肺散邪、祛痰排脓的功效。桔梗蜜来自于天然桔梗花蜜,既具蜂蜜之清热、补中、润燥的功效,更是适用于外感性的咳嗽、胸闷、痰多者食疗保健佳品。 14、枇杷蜜 枇杷蜜是蜜蜂采集开花的枇杷花蜜,经蜜蜂酿造而成。甘甜上口,蜜中上品。除了蜂蜜天然保健作用,枇杷蜜更具有枇杷“主治肺热喘咳、胃热呕吐、烦热口渴”的药效,有清肺、泄热、化痰、止咳平喘等保健功效,是

最近更新

  • 左旋肉碱的危害及副作用左旋肉碱的危害及副作用

    左旋肉碱作为一种常见的膳食补充剂,常被宣传为辅助减肥的利器,其使用并非毫无风险。副作用包括心脏问题、睡眠质量下降、消化系统不适、肌肉痉挛与疼痛、依赖性与反弹等方面。具体分析如下:1、心脏问...

    中药知识 日期:2025-04-21

  • 减肥晚上可以吃凉皮吗减肥晚上可以吃凉皮吗

    减肥晚上可以适量吃凉皮的,但是注意不能吃太多,以免不利于减肥,要想达到减肥的效果,要注意控制饮食和加强锻炼。凉皮是用大米或者面粉做成的,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这是人体所需的营养,减肥期间晚...

    中药知识 日期:2025-04-21

  • 沙棘籽油的功效和作用沙棘籽油的功效和作用

    沙棘籽油是一种具有多种健康功效的天然植物油,广泛用于保健和美容。沙棘籽油的主要功效包括抗氧化作用、增强免疫力、促进消化、护心降脂和修复肌肤。具体介绍如下:1.抗氧化作用:沙棘籽油富含维生素...

    中药知识 日期:2025-04-21

  • 脾胃湿热吃什么中成药脾胃湿热吃什么中成药

    脾胃湿热是指脾胃功能失调、湿热内蕴的情况,可以通过服用健脾丸、湿毒清胶囊、香砂六君子丸、清胃黄连丸和参苓白术散等中成药进行调理。这些药物有助于改善脾胃功能,清除体内湿热,缓解相关症状。建议...

    中药知识 日期:2025-04-21

  • 醋泡姜的作用和功效是什么醋泡姜的作用和功效是什么

    醋泡姜是一种传统中医食疗方法,具有帮助消化、祛寒暖胃、缓解恶心、提高免疫力、改善血液循环等作用和功效,建议根据自身情况食用。1、帮助消化:醋泡姜具有促进消化的作用,可以帮助缓解消化不良、胃...

    中药知识 日期:2025-04-21

  • 鸭肉的功效与作用有哪些鸭肉的功效与作用有哪些

    鸭肉具有补益肾阴、补血养颜、润肺止咳、益气补虚和利水消肿等功效与作用,虽然口感较好,但不建议过量吃。1、补益肾阴:鸭肉性寒,味甘,具有滋阴补肾的作用。适量食用鸭肉可以帮助滋养肾阴,缓解肾阴...

    中药知识 日期:2025-04-21

  • 肾移植后不能吃的调料有哪些肾移植后不能吃的调料有哪些

    肾移植是一种外科手术,旨在用来自捐献者的肾脏替代患者自身不健康或衰竭的肾脏。肾移植手术通常是对慢性肾脏疾病、肾功能不全或其他肾脏疾病的治疗选择之一。通常情况下,肾移植后没有严格要求不能吃调...

    中药知识 日期:2025-04-21

  • 肉苁蓉煮粥有什么功效肉苁蓉煮粥有什么功效

    肉苁蓉是药食同源之品,用其煮粥,具有润肠通便、提高免疫力、预防肥胖、美容养颜、补肾壮阳等功效。1、润肠通便:肉苁蓉当中含有丰富膳食纤维,能够促进胃肠道蠕动,有助于改善或缓解大便干结、排便困...

    中药知识 日期:2025-04-21

  • 黄芪精和黄芪颗粒哪个补气效果好黄芪精和黄芪颗粒哪个补气效果好

    黄芪精和黄芪颗粒这两种药物含有黄芪成分,具有补气固表、利尿托毒、生肌的功效。这两种药物没有可比性,治疗的适应症有所区别,只有适合患者的药才是补齐效果好的。黄芪精具有补血养气、固本止汗的功效...

    中药知识 日期:2025-04-21

  • 从小睡眠质量不好是什么原因从小睡眠质量不好是什么原因

    从小睡眠质量不好的原因较多,可能有生理性原因、病理性原因等,具体情况如下:一、生理性原因1、体质因素:部分患儿从小体质较差,敏感体质导致睡眠质量差,建议补充营养,加强体育锻炼。2、精神因素...

    中药知识 日期:2025-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