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新生儿溶血病可以痊愈吗
新生儿溶血病比较常见的是ABO溶血病,需要在新生儿出生以后及时治疗,经及时治疗后一般是可以痊愈的,但如果治疗不及时,也有可能会发生危险。
新生儿溶血病通常是因为母、子血型不合引起的一种同种免疫性溶血病,主要分为ABO溶血和Rh溶血,而前者较为常见。新生儿溶血病可导致患儿出生后出现严重贫血、心衰,甚至是休克。一般需要及时输出血浆或白蛋白,还需要注射苯巴比妥钠注射液,能够增加肝脏结核和分泌胆红素的能力,并采取光照治疗。部分新生儿溶血病需采取换血疗法,可减轻溶血,预防胆红素脑病,并及时纠正贫血,多数情况下是可以治愈的。
一般新生儿溶血病在妊娠期间即可以查出,因此妊娠期间要定期产检,出生后如果发现新生儿溶血病,及时配合医生治疗,以免耽误治疗。
2 宝宝出生六天黄疸值19点多怎么办
宝宝出生六天黄疸值19mg/dl多,考虑是病理性黄疸,如果不及时采取治疗,很有可能会导致胆红素脑病。黄疸值19mg/dl已经超出了正常值范围,可以采取一般治疗、蓝光照射治疗、换血治疗。具体治疗方法如下:
1、一般治疗:如果新生儿发生病理性黄疸,通常可采取小剂量生理盐水进行灌肠,有助于刺激肠道蠕动,促进粪便排出,减少肠道对胆红素的再吸收。
2、蓝光照射治疗:通过蓝光照射治疗,能够促进体内非结合胆红素的排出,从而降低新生儿黄疸水平。
3、换血治疗:部分新生儿黄疸比较严重,且采取蓝光照射,治疗效果不佳,出现了拒奶、反应差等症状,为避免发生胆红素脑病,需及时采取换血疗法。
在对新生儿进行蓝光照射治疗时,应将新生儿的双眼以及会阴区遮盖住,避免蓝光照射引起损伤。
3 系统性红斑狼疮感觉身体在抖
系统性红斑狼疮感觉身体发抖的原因很多,可能是疾病本身的原因、药物的原因、或者其他原因,如癫痫、器质性脑病等,建议就诊,在医生指导下根据不同的病因采取针对性的治疗,具体如下:
1、疾病本身的原因导致身体的发抖:多在药物治疗之前出现,比如,狼疮性脑病、电解质紊乱、低钾血症、低钙血症等原因,临床可以通过完善脑CT、MRI、离子等检测手段发现。此类情况只要是针对病因治疗,就可以缓解。比如,大剂量醋酸泼尼松、甲泼尼龙琥珀酸钠等治疗,氯化钾片、碳酸钙颗粒等对症治疗后可以好转。
2、药物的原因:在患者应用大剂量激素治疗,可能出现激素副作用,出现自主神经问题,可见患者身体发抖,此种情况就需要定期随访观察,酌情减量用药之后,可以改善身体发抖的症状。
3、其他原因,如癫痫、器质性脑病等都有可能,临床时需要结合病史和检查结果,必要时给予头部CT、MRI、脑电图、脑脊液穿刺等手段明确病因。针对癫痫治疗:可选择卡马西平、加巴喷丁;针对器质性脑病治疗,必要时可给予手术等治疗。
4 系统性红疮狼斑能治好吗
系统性红斑狼疮一般不能治愈,但可以通过积极治疗控制病情的发展。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复杂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通常认为与遗传、环境、性激素等多种因素有关。该疾病会对身体的多个系统造成损害,包括皮肤、关节、肾脏、心脏等,因此治疗起来相对棘手。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病原因复杂,包括遗传、环境、感染、内分泌等多种因素。该疾病会导致免疫系统异常,攻击自身组织,从而引发一系列症状。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表现多样包括发热、疲乏、皮肤损害如蝶形红斑、关节炎、光过敏、溶血性贫血、狼疮性肾炎等。
病情严重时,还可能引发肾病、心衰、狼疮性脑病等严重并发症。
药物治疗是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主要治疗方法,包括免疫抑制剂、抗疟药、糖皮质激素等。这些药物可以缓解症状、减轻炎症和控制免疫系统的异常活动。对阳光敏感,日常保护皮肤免受阳光暴晒非常重要。对于关节疼痛或其他疼痛症状,可以通过物理疗法、热敷、冷敷等方法缓解。保持适当休息和睡眠,合理的饮食,定期锻炼,这些都可以提高整体健康水平,改善症状和抵抗力。定期随访医生,进行血液检查、尿液检查、肾功能检查等,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的病情变化。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复杂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虽然无法根治,但通过积极治疗和科学管理可以控制病情的发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患者应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并定期复查以监测病情变化。
5 新生儿光疗的注意事项
新生儿黄疸是血液中的胆红素超过了一定浓度,会导致皮肤发黄,严重情况下会损伤宝宝神经系统,引起胆红素脑病,影响宝宝智力、听力等发育,需要遵照医生医嘱及时进行光疗治疗。新生儿光疗的注意事项包括尽量坚持母乳喂养、根据医生医嘱治疗等,具体如下:
1、尽量坚持母乳喂养:新生儿光疗并不影响继续母乳喂养,妈妈可以通过吸奶器进行开奶和吸奶,科学储存母乳给宝宝进行喂养,在医生允许的情况下也可以定时将宝宝抱给妈妈进行母乳喂养;
2、根据医生医嘱治疗:由于新生儿黄疸的影响较大,一定要遵照医嘱监测治疗,一般需要进行24-48小时光疗,以血清胆红素水平下降为治疗评估。
光疗副作用较少,偶尔可能出现宝宝腹泻、发热、皮疹等,要及时告知主治医生,可以予以益生菌、对症退热等改善。
推荐阅读
早产儿做磁共振并不属于出院的指标,并不是做核磁共振就是快出院了,是不是快出院了需要根据核磁共振结果和早产儿具体情况进行判断。早产儿由于脑部发育不完全,更容易出现脑部缺氧、出血等病变,引起缺氧缺血性脑病、颅内出血等疾病,因此早产儿出生后72小时内可完善头部磁共振
# 新生儿疾病 # 肺动脉高压 # 颅内出血
177人浏览新生儿黄疸30.6mg/dL通常比较严重,如果是病理性的黄疸,容易引起胆红素脑病,对神经系统产生损害。新生儿的胆红素产量大于胆红素排泄量的时候容易出现总胆红素升高,如果是出现生理性的黄疸,一般胆红素≤12.9mg/dL,对新生儿进行常规喂养之后血清胆红素的水平
# 新生儿黄疸 # 眼球运动障碍 # 眼球
140人浏览新生儿的黄疸值正常范围通常在一定的时间框架内设定,以保证婴儿的健康。对于早产儿,胆红素水平在出生后24小时内不应超过5mg/dl,而在24至48小时内不应超过10mg/dl。对于足月儿,出生后48小时内的胆红素水平不应超过12.9mg/dl,而早产儿则不应超过
# 新生儿黄疸 # 感染 # 早产
174人浏览大部分宝宝在一岁到一岁半学会走路,由于个体发育不同,有的宝宝稍早一些,有的宝宝会晚一些。宝宝一岁四个月还不会走路,也属于是正常现象,但也有少部分宝宝可能是由于缺钙、肌张力过高、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等因素引起的,可针对不同的原因采取针对性的多加训练、补充钙剂、服
# 发育迟缓 # 神经损伤 # 脑病
110人浏览早产儿长T1长T2信号通常是头磁共振结果,多提示早产儿可能是存在脑部肿块、囊肿、水肿等疾病,也可能是脑脊液,需要结合详细报告、具体病情及其他相关检查来判断。长T1长T2信号是磁共振报告中的描述病灶的术语。磁共振中是用信号的强弱来判断组织或病变的性质。长T1信号
# 颅内出血 # 囊肿 # 早产
159人浏览